园内共发现七娘山穹丘、杨梅磐石、马料石海、鹿嘴海蚀崖等近百处地质遗迹景观点,金毛狗、桫椤、水蕨、土沉香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巨蜥、蟒蛇、香港瘰螈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三线闭壳龟、虎纹蛙、岩鹭、黑鸢等2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地质公园博物馆
再现地质奇观
深圳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位于七娘山脚下,建筑面积8104平方米,是地质公园核心景观之一。外墙采用干挂石材幕墙和玻璃幕墙,石材色彩与质感贴近火山岩,与环境和谐共生。博物馆共设置了序厅、地球探秘厅、大鹏半岛厅、矿物厅、城市与地质环境厅、临时展厅共6大展厅和1个科普影视厅,博物馆目前馆藏展品500余件,包括岩石矿产类、矿物晶体类、特色矿物、古生物化石及模型类共4大类。
记者在地球探秘厅内看到,展厅全方位动态展示了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结构和内外部地质作用以及地球的生物演化历史。展厅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正面、天、地三位一体式设计,使观众置身于浩瀚宇宙中,展示了宇宙的诞生以及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太阳系以及地球的演化过程;大型动态影像地球,生动地展示了地球板块运动的历史。
大鹏半岛厅是地质公园博物馆的核心展厅,以地质公园的古火山和海岸地貌科普知识为主要展示内容。在这个展区,观众可穿越“火山通道”,近距离认识、体验火山喷发的过程和不同类型。通过触摸屏详细了解火山相关的地质知识,认识火山的结构、火山的矿产资源以及知名的火山旅游景区。展柜内丰富的火山岩石标本展示了七娘山地区火山喷发的特点。
另外,矿物厅内展示了祖母绿、蓝宝石、红宝石以及碧玺等宝石的原矿,城市与地质环境厅以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城市地质环境与城市建设为主要展示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地下水循环与污染、沿海地区城市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环境保护、地震科普知识等。
地质公园博物馆展陈设计风格独特,极具个性化。大量采用多媒体、幻影成像、裸眼3D等声光电高科技展示手法,44部多媒体影片分别展示了地震海啸、矿石常识,以及“宇宙的形成”、“澄江动物群”等知识,逼真复原的海岸地貌、火山喷发等场景,真实再现了地质公园奇特的古火山地貌和独特的海岸风光。
游园环境实现人性化管理
记者在深圳国家地质公园看到,景区入口处设有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主碑广场。高达7.1米的黄蜡石上刻有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徽标、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徽标,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时间。主碑广场上设立了总体分布图、公园导游图、简介说明栏等设施,方便游客入园游览。
深圳国家地质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科考路线设计借鉴了香港郊野公园的成功经验,广泛征求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及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意见,提出了原生态设计理念。科考路线保持了原有砂石路面,台阶用碎石及原木铺设,碎石间嵌入草籽,人工痕迹较少,充分体现原生态设计理念。主峰线入口特别修建了近2000平方米的登山入口广场,供游客集散和休憩,同时向游客展示了地质沉积岩层等科普知识。
结合地质遗迹保护、科普科教及游览指引需要,科考路线沿途科学设置科普解说牌。解说牌规范统一、图文并茂、清晰完整,文字说明根据解说位置的地质遗迹资源特征编制,均有英文对照。除此之外,还设有风光互补LED路灯、手机充电服务站、风雨亭、观景平台,为登山游客提供便利服务,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理念。
再攀高峰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为了有效保护地质遗迹,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深圳启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工作。
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指导思想的重要举措。
世界地质公园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评选,旨在保护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景观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世界地质公园与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大国际品牌,具有极高的国际影响力。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标准和要求,深圳国家地质公园已具备申报条件。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领导在对深圳国家地质公园实地评估与检查后,明确表态:深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丰富、类型多样、景观独特、环境优美,已具备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条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国土资源部、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将大力支持深圳市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未来深圳国家地质公园,还会逐步完善地质公园的游览设施,向游客提供优质的地学科普服务,打造国内一流的地学科普基地,实现深圳建设世界地质公园的战略目标。
推荐阅读: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