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越秀花市 我们能否留住您匆匆逝去的脚步
市场动态

越秀花市 我们能否留住您匆匆逝去的脚步

来源: 大洋网 作者: 日期: 2005-11-18 15:36:47

    浙江园林网11月18日消息: 据报道,自2006年起,古老的越秀花市易址,传统的越秀花市不再!惊闻此消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油然而生: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失落?是一种怅惘?甚至是一种悲壮?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我只能说,你没有享受过一年一度的越秀花市,你根本无法体会越秀花市在地道的广州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通过“行花街”,当年我们这些小孩子才真正感受到广州“过年”的热闹:一条大街上,人头涌涌,熙熙攘攘,“骑膊马”的小孩,象征着新年好“意头”的高高举起的桃花,随风舞动的汽球、风车,笑声、喧哗声充满了花街,那才是过年啊;是通过“行花街”,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广州人过年的习俗,什么年龄段的人要买些什么花,家里过年时应该摆些什么盆桔,等等。也许,有人斥之为迷信,其实我觉得不过是借物寄情,就如西方人对着生日蛋糕许愿一般,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梦想!而这些欢乐,就是在越秀花市这一个远近闻名的广州中心花市中得到的。可以说,对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的广州人来说,位于北京路、西湖路、惠福路这一片被古广州人称为“适中”地带的越秀花市,就是广州市的花市,是广州市花市的代表,是广州人过新年的习俗的集中表现,是广州市的“名片”!正如越秀山,座落在越秀行政区区域内,但没有人认为她是越秀区的山,谁都知道她是广州市的一个标志!这座山,这座根植于越秀地域的小山包,这座见证了广州沧海桑田变化的小山岗,往北移,只能叫做白云山、帽峰山;往西移,只能叫做象岗山;往东移,只能叫做瘦狗岭!也许,是自然地理,使这一座在地理学上根本不能称作“山”的丘陵成为古广州城的屏障,但是,却是历史的洗礼、是文化的熏陶,使她成为广州城、广州市中轴线的起点,成为广州人心目中的可靠的保障!同样,越秀花市,作为广州迎春花市的起源,一直备受关注。我想,这不仅仅因为她一直以来都是广州市最大规模的迎春花市,更重要的是她已经成为广州民俗的一个符号,是传承岭南文化的“文脉”!不然的话,在迎春花市早已四面开花的今天,怎么仍然会有这么多的地道的广州人舍近求远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行花街”?!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N年前读过的一本书——民国时期人黄佛颐编撰的《广州城坊志》,它以当时广州街巷为纲目,把发生在古广州城内的史事、传闻等等,缀于其后。当中就有说及当时叫做“双门底”、“承宣街”、“雄镇坊”的今天的北京路一带的“花市”以及也许可以称之为“花市的雏形”、“花市的前身”的“保境平安醮”:

    “会城每岁九月华光神诞,里人先期于双门设坛,延羽流诵经,谓之保境平安醮。是风盛于道光乙未、丙申间,嗣后愈炽。雄镇街通衢建篾棚,棚高数丈,轩豁宏敞,涂以五色,皆花鸟人鱼之状。下复承以布幔,张灯施彩,中多琉璃洋物。市门各悬傀儡,造制奇巧,锦锈炫目。两旁栏杆内罗列名花珍果、珠玉古玩,错杂繁朊,靡不工致。间数武则有彩轩,中奏八音,歌声达旦,往来者流连观听。自藩署直至南门,灯火辉煌,金鼓喧震,男女耳目,势不暇给。凡三昼夜,复演剧以终其事。合计所费不下万金。而城堙内外,终岁各庙作道场,如是者,不一而足。”(此段文字,《广州城坊志》注明摘自陈徽言的《南越游记》)

    我不知道广州的花市源自何时,有何起因,但我读到这里,总觉得其形式与今天的花市十分相似,便不自觉地将其视之为“花市”的起源。如是,则广州花市的历史已达200多年。

    直称“花市”之名的记述,《广州城坊志》中也收录多条:

    “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水仙名色甚夥,与他省布置不同,有形如蟹爪者,以人事为之,嫌近戕贼。”(张正泰《粤游小记》)

    “徐澄溥《岁暮杂诗》:双门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秾,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倒悬钟。”(《菊坡精舍集》)    

    “按:藩署照壁方岳木牌坊下,素有花市之名,朱次琦《是汝师斋》诗《消夏杂咏》有‘苎衣蒲箑妙年华,约买承宣坊下花’之句。即此,不独岁暮为然也,潘贞敏《佩斋诗钞·花市歌小序》云:粤省藩署前,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诗载《柳堂师友诗录》。”

    重读上述记述,再联系越秀花市的易址,感触良多:其实,越秀花市作为广州的“名片”,在清代已如是,否则,这些游记就不会专门记载下来。而这“花市”能引起外来游人的注意,除了与“他省布置不同”外,更在于她已成为粤人的一种习俗,一种异于中原的文化!而且,尽管“城堙内外,终岁各庙作道场”,但游记所记的仍是最中心的“双门底道场”,至于其余的“如是者,不一而足”。这,恐怕只能归因于文化积淀的结果!

    是啊,越秀花市,也许就如海市蜃楼,只有在特定的天气条件、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空间氛围下,才能折射出令人振奋的旷世奇观!

    也许有人会说,越秀区的行政区域扩大了,另外找个地方办传统的花市,说不定会为传承这一民俗带来新的机遇。也许,也许会这样,因为越秀花市有今天的地位和号召力也历经了几百年的文化积淀,也许若干个百年之后,新的民俗文化同样成为我们后人的一种精神归依,同样成为一种凝聚力和吸引力。但是,我总觉得,当一种文化未走到其尽头,或者用哲学的语言说,其所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仍然存在的时候,用一种行政的、人为的手段去扭转其前进的方向,将会得不偿失!

    据有关资料显示,越秀花市是广州市历史最长的花市,于明代始繁盛,明末至清乾嘉年间已形成以卖素馨花瓣及其他加工品为主的花市。1964年开始,广州迎春花市就以越秀区花市为中心花市。我想,越秀花市作为中心花市的地位之所一直未变,更多的在于其规模一直是最大的。近两年,因各种原因,越秀花市的占地面积缩小了,但其人流量仍稳居全市10大花市之首,2004年,越秀花市人流量达到123万人次,最高峰时一天就有50万人次涌入;2005年,花市第一天,就有39万人进入越秀花市,占全市花市人流量的1/3强;除夕夜12时,越秀花市正门每分钟仍有大约500人进场!如此兴旺的场景,我真的看不出越秀花市有消亡的迹象。相反,不少朋友都说,昔日东山花市设于东川路,逛花街的欲望还强烈些,现在搬到大沙头,反而不想去……

    当然,搬迁越秀花市,我们可以列出千万种理由,什么道路交通原因,什么消防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成本,等等。这不无道理。但是,社会管理要付出成本,传承文化也需要付出成本啊。如果我们光是将越秀花市看成是年宵市场,那我们解决问题的角度当然完全不同了,所以,若干年前,有人提出在花卉市场如此繁盛的情况下是否还需要办花市的问题;之后又有人提出,是否可以让花市登堂入室?如果一切传统都要“现代化”,那么我们的市委书记林树森还会说出“未来的城市以文化论输赢”这句话吗?!

    重视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更多的是投入到历史文化遗迹遗址上。这当然很重要,因此,尽管老广州对儿童公园有着许多割舍不下的情结,但是,我们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然而,当前我们谈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只局限于对实物形态的文化的保护上,应当把范围扩大到对被称为“活态文化”的这些非物质贵遗产上来。如果说,遗迹遗址怎么“遗”也还有迹可循,那么,这些非物质形态的民俗,一旦消弥,便再难难觅踪影了!

    其实,越秀花市无论搬到哪儿,都同样存在交通问题、消防问题以及管理成本问题,即使在体育馆举办球赛,象去年在天河体育场举办的国家队对香港队的那场足球赛,不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吗?只不过那些带有商业性质的赛事有利可图,政府不必投入太多而已。如果我们的管理者都用这种角度去看问题,那么许多公益活动就一定不能搞了,花市这一延续了几百年的文化传统,在不久的将来只能在尘封的书报中觅得片言只句!

    行政区划只是一个历史概念,我们真的不希望越秀花市也成为一个仅与之相联系的历史事件!

    近两天,每当我想到越秀花市易址一事时,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句话是:政府的管理手段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而不是要新的形势去迁就落后的管理手段!据说,这句话是现任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树森说的!

编辑:木麻黄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