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现状:年初处理3988棵病树 处理:将复绿十多个品种的阔叶树种
白云山是松树松材线虫病的重灾区,已经到“壮士断腕”的程度,今年年初,白云山的3988棵松树“确诊”感染松材线虫,要砍伐400多棵。随后白云山山脚的麓湖,开始了大规模的砍伐。
除了山脚近4000棵病树,山顶白云松涛的松树也受到病害影响,白云山的工作人员还给患病枯黄的松树打点滴。据介绍,白云山风景区的松材线虫病于2005年12月发现,2006年确认感染了松材线虫病,染病至今已造成约6000株马尾松树枯死。
白云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这些马尾松染病,为遏制松材线虫病的进一步蔓延,经过专家论证和主管部门批准,他们计划对染病的马尾松林进行分批林相改造。
据介绍,白云山原生植被在20世纪40年代几乎破坏殆尽;50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到70年代末白云山植被是以马尾松纯林为主的人工植被。从2005年开始,松材线虫病开始侵扰景区的松树,每年7月和9月都有松树发病而枯萎。今年上级部门划拨了专项改造资金,对白云山景区的松树林进行彻底改造,采伐枯立木、病腐木、濒死木,并去除活立木上的枯死枝,清除视觉遮挡物,以遏制松材线虫病的进一步蔓延,改善现有植被的林分结构,提高景观效果。
据了解,白云山砍伐病树后,正进行后续工程,一共会复绿十多个品种的阔叶树种,约1万多棵。
松材线虫病——松树癌症
松材线虫是我国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其原产北美洲,在我国则于1982年南京市中山陵中首次发现,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便相继在江苏、安徽、山东、浙江、广东、湖北、湖南、台湾、香港等省(区)发生并流行成灾,几乎毁灭了在香港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林。
传播途径:通过松褐天牛携带着的松材线虫进入树木内,继而开始大量繁殖并且移动,破坏树木的大量内部组织;病树表征:植株失水,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一开始从外观上看不出来,等到发现叶子枯黄的时候,已经很难抢救回来了。防治手段:主要是喷洒农药杀死松褐天牛。
专家:松材线虫病危害很大,没有高效的预防方法
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方天松表示,松材线虫病多发生在每年7~9月份,松树染上松材线虫病后,40多天即可造成松树枯死,3-5年即可摧毁成片松树林。松材线虫病是通过松褐天牛来传播的,天牛携带着的长约1毫米的松材线虫进入树木内,继而开始大量繁殖,破坏树木的大量内部组织,造成植株失水,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而死亡。松树刚开始得此病,一开始从外观上看不出来,而等到发现树木的叶子枯黄的时候,已经很难抢救回来了。枯死的针叶红褐色,当年不脱落。
方天松表示,之所以称此松材线虫病为“松树癌症”,是因为树木一旦感染松材线虫病则无法治疗。但前提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进行防治,可喷洒农药杀死松褐天牛。另外,病死木先进行彻底清理,然后采用焚烧、熏蒸、切片等方法除治天牛幼虫,这是目前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中最普遍的方法;或者用黑光灯和引诱剂及引诱木诱杀灭除成虫和卵块。
但因为目前没有更加有效快捷的预防松材线虫病的方法,方天松建议公园内不要再种植任何品种的松树,可选择一些阔叶榕等灌木。
此前,中科院华南植物所的专家花了三年时间,对白云山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资源调查,发现白云山的林相以绿为主,色彩不够丰富,森林缺乏季相变化;树种也比较单一;有害生物入侵面积大,薇甘菊、五爪金龙、松材线虫等入侵地段达1500亩。
专家建议,实行分区改造措施,在白云山北部,黄婆洞水库至五雷岭一代,配置坚果类、浆果类、核果类植物,为动物和鸟类昆虫提供食粮;在西部云溪公园一带,配置保健类、经济林类、珍稀树种等;在摩星岭一带,营造岭南特色风水林群落;在南部麓湖公园至鸣春谷一带,以乡土香花植物为主,让市民休闲健身。
推荐阅读:
(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