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4月7日消息:深圳市欲将深圳园博园整体转交华侨城集团(下称“华侨城”)托管有了新的进展。《第一财经日报》近日从华侨城集团获悉,这个自2003年以来,深圳政府耗资2亿元巨资打造的公园项目亏损严重,由于园博园原有的经营思路与华侨城自身的开发模式差异巨大,托管方案有可能流产。
据了解,深圳市用于建设园博园的投资达2.3亿元,占地达66万平方米,全称是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下称“园博园”),作为深圳市投入巨资打造的园林公园,园博园为什么在开园一个月后就迅速冷却?如今却又着急寻找下家?
政府的包袱
早在2005年底,深圳市城管局就透露正在召开园博园委托管理问题专题会议,听取华侨城集团托管的初步方案。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方面当时表示,华侨城集团提出受托经营管理园博园的方案已经在上个月底送交各部门征求意见和审批,预计今年能完成托管交接。
之所以有将园博园交华侨城集团托管的想法,据深圳市城管局人士介绍,是因为考虑到政府每年必须从财政拨款几千万元用于补贴,园博园几乎成了政府的一个“包袱”。
据有关专家估计,维护这样规模的一个公园,每年至少需要1000万元费用,按照园博园目前的客流量,维护成本与收益显然不能平衡。
深圳市城管局一位工作人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园博园是深圳为承办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所建的主题公园,地段优越,环境优美,有不少开发商曾经表示了兴趣,“但这个‘包袱’的接收者,很早就被确定为深圳市华侨城集团”。
综合开发研究院宋丁教授表示:“园博园介于市政公园与主题公园之间,尴尬的定位造成了今天的困境。作为一个市政公园,50元的门票过高;而作为一个主题公园,园博园又缺少主题公园必备的一套完整的项目运作模式,如市场调查、盈利模式规划等,更缺乏主题公园的互动性、娱乐性元素。”
宋丁指出,造成园博园定位尴尬的原因在于园博园是作为一个政府项目启动的,同时园博园还是一个会展产品,是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展地,并不是单纯的旅游产品,园博园从一开始就并不是单纯从游客的角度设计建设的,它必须在会展功能与旅游功能中博弈,很难两全其美,园博园贯彻完整的旅游概念是不可能的。
他建议,深圳市政府可以考虑通过转让股权或接管等方式,将园博园交给市场化运作的企业管理,减轻政府负担。相信在市场压力下,企业会将景点经营得更有活力。
华侨城勉为其难
“园博园其实就是一个烫手山芋,连续亏损,华侨城并没有主动要求接管。”4月2日华侨城一位高管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如此表态。上述高管还表示,目前方案还在讨论阶段,由于园博园和华侨城集团以往开发的主题公园差异很大,接管后如何持续经营、如何扭亏为盈都是摆在华侨城面前的一道道难题。“我们总不能倒贴钱吧,除非政府给一定的补贴。”他这样表示。
一位消息人士还透露,由于是深圳市政府主动要将园博园“下嫁”华侨城,所以华侨城的托管方案中交换条件显得非常不客气。包括华侨城提出的委托管理期限30年,以及给予0.1的容积率作为园区旅游项目的发展空间,以便于扩大经营旅游项目。
此外,华侨城提出“延续园博园事业法人政策待遇”,包括“税收政策支持、延续水电按事业法人单位享有的收费标准、延续园博园原有事业法人单位享有的土地使用政策,不向园博园收取土地使用费、园博园内外广告牌全部委托受托方管理”等。
深圳市城管局人士透露,以上方案是经过三轮修改后的成稿,尽管深圳市城管局方面否定了华侨城诸如“华侨城向市政府每年收取托管费”等要求,目前双方还在进一步磋商当中。
视点
曲线拿地与政策优惠争议
事实上,园博园的托管方案还是引来了种种争议。有业内人士认为,华侨城实际上走了一条曲径,借政府甩包袱之机,以几乎零成本获得66万平方米土地的开发经营权。
实际上,获得园博园的托管权,着实解了华侨城近年来的用地之困。
目前华侨城集团本部位于深南大道中段,两侧4.8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深圳早期划拨给华侨城开发管理的用地,这块旅游用地已被华侨城旗下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主题公园开发殆尽,目前华侨城主业旅游正面临着香港以及上海的巨大挑战,华侨城必须要有新的空间来拓展本部的主体业务。
最大的争议还在于:华侨城要求享受事业单位的税收、水电费用等优惠是否合理?尤其是税收。反对意见认为,尽管是受托管理,园博园产权性质未发生改变,但华侨城企业化经营模式与运作主体的市场化性质是确定的,“托管也是为了市场化,因而税收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的优惠是说不通的。但到底怎么优惠才算合理,又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
1999年,昆明主办了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一届世博会,世博会结束后,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世博园和每年最少1亿元的追加管理成本,深圳园博园会不会步昆明的后尘?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