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给力:生态工程构筑绿色屏障
2011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筑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绿化带和北部连绵山体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贯彻总书记指示,我省出台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计划全省启动建设23条、1万公里、805万亩生态景观林带。生态景观林带直接投资56亿元,目前,全省生态景观林带已完成里程2468公里,占年度任务的90.7%。
今年以来,我省明确以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三大重点生态工程为核心,引领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全面提升生态建设质量。
为确保顺利推进我省三大重点生态工程,在考核机制上亦有“大手笔”。省政府与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省长朱小丹、副省长刘昆亲自挂点督办重点地区的宜林荒山消灭工作。省政府还加强工作考核,制定考核办法,对工作不力的采取“提醒注意”、出示“黄牌”、“红牌”等措施,确保工作落实。
同时,一道道“绿色长城”围绕广东沿海延绵伸展。作为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广东沿海地区常年受到台风的袭击,而防护林这道总长达2797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固堤防沙化、抵御台风上保护了无数村庄农舍,守护着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向大海要森林,建设和保护红树林是广东省生态建设的又一力作。全省现有红树林地面积达到全国红树林地总面积的46.8%。到红树林去体验生态,成了人们一种流行的休闲方式。
此外,全省先后启动实施了林分改造、水源涵养林、绿色通道及城市林业、粤北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生态安全屏障框架基本建成,初步构筑起以珠江水系、沿海重要绿化带和北部连绵山体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投入空前:生态建设列入民生工程
近5年来,全省各地市对城市绿化、生态建设的重视和投入资金力度空前:城市森林建设被纳入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年来,各地纷纷把生态工程列入重要民生工程或政府“十件实事”之中。
广州把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建设生态城市、首善之区、优化城市环境有力举措,实施了投资上百亿、规模宏大的“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率先建成了我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深圳市投入50多亿元实施了“生态风景林”和迎大运绿化工程;佛山市投入30多亿元,开展“三年促变、绿地佛山”和“四季花城”活动;东莞近年来投入30亿元建成了15个森林公园,且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
惠州从2009年开始,每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千村家园绿化”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绿化、美化全市1000个行政村。目前,已创建省级万村绿示范点、千村家园绿化示范点318个,完成村庄风景林造林9.39万亩,村道绿化983公里。
同时,许多市、县建立了林权登记、交易服务管理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全省农民涉林收入较林改前增加372亿元,人均涉林收入由2009年的936元增加到2011年的1792元,增幅达91.4%。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省财政大力支持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并首次引进竞争性分配森林碳汇建设奖补资金,及时高效拨付生态景观林带补助资金3亿元、森林碳汇奖补资金6亿元,带动各地配套投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资金15.6亿元、投入森林碳汇建设资金2.72亿元。
梅州:“绿色”是最好的城市名片
在今年广东省首次发布的幸福指数排名中,梅州主客观评价指标得分均列粤东西北各地市之首。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梅州何以成为粤东西北“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专家分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梅州获得高分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梅州坚持绿色崛起,把“绿满梅州”大行动与实施省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珠三角森林进城围城三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如今,“绿色”已成为梅州最好的名片。
过去5年来,梅州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从2007年的68%提高到71.79%,林地绿化率提高到93.32%。二是林分质量明显提高,五年来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2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从3298万立方米增加到目前3996万立方米,增长21.17%。三是森林生态功能等级显著提高,一、二类林率从57.2%提高到65.6%;四是林业基础建设全面夯实。自然保护区总数达51个,其中省级6个;森林公园70个,其中国家森林公园达到4个。创建了2个“全国绿化模范县”,5个“省林业生态县”、46个市级生态镇、794个生态村。五是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进一步扩大,从619万亩扩大到744万亩。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