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一般农地建设生态公园
常平镇规划确定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分别为:综合性公园服务半径为1000米,社区公园服务半径为500米,街旁绿地服务半径为200米。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常平镇接下来,还将继续加大对公园和绿地的建设。
“明年,河西公园可能会开建。”常平住建局副局长孙启文说,而对他来说,目前更主要的工作是,如何利用一般农地。
目前,常平有农保用地2.9万亩,有一般农地3.7万亩,为了盘活这些地,常平镇正在做一个综合开发利用方案。
孙启文说,农保地是不能动的,就将其建设成高标准农田,一般农地,一部分发展都市化现代农业,剩下一部分考虑规划利用于生态公园建设。他说,这个生态公园的建设,不一定全部由政府出钱,而是可以由政府出政策,利用村里的资金或者社会资金。
而对麻涌镇来说,实际上麻涌人更喜欢在麻涌河两岸散步,罗继展说,目前,沿河景观已局部做好,其余部分正在推进。
公园建设难点
村民想分地盖房而不愿建社区公园
在公园的分类中,除了森林公园,还有综合性公园和社区公园。在东莞的各镇(街),综合性公园一般由当地镇财政出钱规划建设和管理,而社区公园基本上由各村(居)自行投资建设和管理。
社区公园规模较小,一般设立在居住区内或附近,服务对象很明确,即周边市民,又以老人和小孩为主。虽然规模小,但使用率往往很高,许多镇(街)的村(居)愿意投资建社区公园。
大岭山镇有24个村,每个村都建有开放性广场公园。大岭山镇宣传办的一名工作人员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村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富裕了,一些年龄较大的阿婆除了做少量家务活外,基本上无事可做,以前许多阿婆经常聚集在一起打麻将,但随着越来越多社区公园建成,阿婆们聚集在一起打麻将的现象不见了,她们开始到社区公园散步、跳舞或者唱粤剧。
但也不是每个镇的社区公园建设都一帆风顺。麻涌共有15个村(居),但目前只有麻二社区和大步村各有一个社区公园。
“有些居民不愿意建公园,觉得这些地还不如分了盖房子来得实惠。”麻二社区主任周炯威说,该社区在2002年,耗资220万元建起了社区公园,但在规划之初,这个占地1.2万平方米的社区公园并不为村民接受。
做了许多工作,公园建起来之后,现在已经成了居民一个重要的休闲运动场所,周炯威说,这个社区公园内设有足球场、篮球场、舞台、广场和跑道等,满足居民的多种需求。居民5分钟就能到社区公园,到了晚上非常热闹。
除了村民的意识不够,罗继展说,麻涌的旧城区很难建起社区公园。他说,人口越集中的地区越难见绿地,“从目前的情况看,其实没有必要每个村和社区都建社区公园,规模小的村可以和临近的村或社区共用公园”。
公园建设征地和维护管理是难点
建公园需要用地,就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征地问题。常平目前正准备建的体育公园,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该地块涉及两个村,其中一个村占了其中大部分的地,里面又牵涉到村里的数个大队,因为某个大队的原因,目前整个征地问题卡壳。
对此,常平镇住建局副局长孙启文说,目前还在继续做工作。
受征地影响的,不仅仅只有常平,在麻涌等镇,在修建公园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方面的难题。
公园建成之后,就是维护和管理。麻涌镇麻二社区主任周炯威说,当地的社区公园,每年需要10万元的管理和维护费用,这对于麻二社区来说,有些压力。他曾设想将公园短期租赁收取费用,特别是足球场、篮球场,“能收些电费也好”。
但这一设想,有来自社区居民的阻力。周炯威说,社区公园是居民免费休闲、运动的场所,不可能对居民收费,如果要收费,怎么收还是个问题。
“目前,根据城乡统筹方案,常平镇已经将环卫进行统筹,由镇财政负担,社区公园的环卫也纳入其中。”常平镇城市综合管理局副局长萧瑶华说,但村里还是宁愿分红也不愿建公园,不愿投入设施,让生活环境更好。
在环卫统筹之后,村里只要负责管理,即管理负责环卫的公司,另外还要管理村务,教育村民认识到环卫的重要性。
为了让环境卫生更加好,常平镇设立了监督方法。萧瑶华说,他们有两组人马,每个月一次,对各村进行明察暗访,还有各个村之间进行交叉检查,并邀请村民和人大代表一同参与检查,每个季度有一次排名,到年底有一个总的排名,排名靠后的几个村,政府将会处罚,而排名靠前的几个村,政府会予以奖励,但奖励的钱只能用于市容环卫方面的支出。
萧瑶华说,对公园的具体管理,还有很多方法可以研究学习。
推荐阅读:
(来源:东莞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