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4日消息:广州人说,“不是没有财力和技术直接移植那些30厘米以上胸径的成树,但如果这样,广州的大树是多了,而周边不知道哪里的山头却秃了,哪里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了……”
前段时间接连而至的台风、暴雨,将广州上千名“种树大军”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广州市市政园林部门要求他们,不管天上是下雨还是下刀子,市中心道路两侧的36万棵乔木一棵也不能倒,尤其是这两个月刚刚补种上的4.1万棵路树,需要支撑的赶快补上……
对于广州市来说,今年新补种的这4.1万棵树可是宝贝,这是20年来广州最大规模的补种路树行动,从此广州市中心道路两侧乔木告别了“缺胳膊少腿”的状况,已经“连成行、连成线、连成片”,并与各公园绿地和各绿色节点结合,初步形成了贯穿广州市大街小巷的“城市绿色走廊”。
市区每条道路变为绿带、绿廊,使广大市民迈出家门即可漫步穿梭在“绿色通道”之中。
多种树种大树
乘着春天雨水充沛,广州的绿化工人连续紧张施工。为了不影响交通和市民出行,在白天非交通繁忙时段或夜晚11点之前,设备抓紧进场,凿穿人行道和分车道上几十厘米厚的水泥路基,挖好树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将符合规格的树苗悄悄运抵施工路段;拂晓时工人进场,赶在交通高峰到来之前种好树,搭好支架,运走余泥石块,4万多棵树就是这样在不扰民的情况下栽种下去的……
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凌伟宪说,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市长张广宁对广州绿化提出了新标准:“见缝插绿”,而且这个“绿”还要求是高大乔木,城市绿化要“少种草、少造景、多种树、种大树”,开展路树补植工作是今年广州市推进城市绿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广州市要“种大树”的道理显而易见。据测算,目前植树和种草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为30∶1,每公顷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吨、二氧化硫300公斤,产生氧气12吨,滞尘量可达10.9吨,降低噪音26-43分贝……国外有专家作过测试:一棵有5年以上树龄的树木,对当地生态的贡献价值是3000-5000美元。
从10年前的“大草坪、大绿地”到后来的“草坪+鲜花+灌木”的人工造景,再到今天的“多种树、种大树”,广州的城市绿化思路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局长冉申德说,要在城市有限的绿地里创造最大的生态效益,广种树木是有效的途径。
种树不搞形式主义
一棵棵胸径厚达10—15厘米左右、高约3—5米的中等乔木从郊区苗圃运达市区,并矗立在路边,从此它们将在这里安家落户。细心的工人还为他们搭上支架,防止他们在陌生的市区初来乍到站不稳。记者感到奇怪,怎么现在植树这样繁琐?又是大型机械又是支架,种小树苗不行?对此园林部门解释说,在机动车尾气弥漫的城市道路边,小树苗生长速度慢,即使能活也可能是永远长不大的“小老头”。广州人认为,城市绿化种树成活率是关键,如果不能成活,那种树就会演变成一种形式主义。
所以本次补种路树有一个硬性要求,就是保证每一株补种的路树都能存活。通过招标承担该项业务的专业绿化公司除了动用机械设备把树种下去后,还必须认真做好今后的养护工作,如出意外必须立即用与该路段同树种、同规格的苗木补上。
记者问道,既然如此,那广州何不多花一些钱,直接移植30厘米以上胸径的成树,立刻缩短生长时间,城市绿化立马见效,那岂不更省事?市政园林局负责人说,这样的树每棵数千到数万元不等,不是广州没有财力和技术补种,而是广州不搞这种“高价买绿”的形式主义,如果这样广州的大树是多了,但又不知道周边哪里的山头秃了,哪里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了。
广州城要绿必须树要活,还要活得好,活得自然,活得生态环保。广州市还要求本次路树补植采用自然、群落式的种植方式,不强行为它们“做发型”,做成什么圆柱型或者半球型、球型等人工整饰的造型,如不影响交通,尽量不要整形修剪,这样既可以丰富绿化景观和效果层次,又便于养护。
种出“花城”文化底蕴
广州人有热爱绿化的传统,市民对政府今年的植树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翻开市政园林系统热线电话记录,林林总总记录了300多条热心市民的种树建议:有的市民认为,广州应该多种植榕树、高山榕等乡土树种,这具有广州特色;有的市民认为广州种树不要辜负了“花城”的称号;有的市民提醒市政部门,作为广州象征的“英雄树”木棉应该大力补种……
一定要种出广州特色,这代表了老百姓的心声。园林部门相当重视市民的意见,所以在此次大规模路树补种当中,他们要努力种出“花城”文化底蕴,为此精心挑选了细叶榕、高山榕、桃花心木、细叶榄仁、紫荆等30个品种,这些树不仅树形优美,有较好的遮荫效果,四季常青,长年不落叶,还体现了广州作为地地道道亚热带城市的气息。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仅在海珠区一地,55条主要路段基本实现“一条路一个品种”,如江南大道一带以木棉为主,滨江东路则分段种上了玉堂春、鸡冠刺桐;而在黄埔区,路边每隔4-6棵绿树,就套种2-3棵开花乔木;广州科学城更是按照“再造一个植物园”的理念,搜罗了大量珍稀树木,四季鲜花在满眼绿树的映衬下常开不败。此外,华南路上遍植紫荆,广园东路两侧栽种的前排是黄槐,后排是夹竹桃、杜鹃等……
有的市民呼吁多种植广州的“英雄树”木棉,但木棉树型疏朗,遮荫效果欠佳,加上其落花、飞絮和冬天落叶的习性,不宜作为行道树大量推广。根据这一特点,广州在二沙岛绿化广场、石牌五山广场、“青山绿地”工程等一些成片林区和一些纪念性的建筑物周边选择木棉进行配植,让凝蕴着广州无限历史文化传统和市民精神的木棉花常开不谢;同时大量引进与木棉树型花型相近,但不飘絮的木棉科乔木——美丽异木棉,广植于公园、广场和街头绿地中,作为姊妹树与“英雄树”相伴,一起矗立在广州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