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快跑背后的生态短板
关于生态镇的创建,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年,顺德伦教镇被广东省环保厅命名为首个生态镇,这一创建活动此后延续至今,从未间断。算上此次公示拟命名的万江、石排、南城三个镇街,迄今为止,全市获评国家级或省级生态镇的数量已达16个。
翻看这些生态镇获得命名的时间表不难发现,直到2008年,东莞才首次有大岭山、塘厦、石碣三个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并在此后数年以每年数个镇街被命名的速度迎头赶上,呈现出前期沉寂、后期小步快跑的创建历程。
谈及这一情况,市环保局生态创建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生态创建办”)坦言,1999年,东莞市的环保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还是一片空白,而这些都是创建生态镇的硬指标。直到2002年,东莞市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环境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带动一大批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全市的生态镇创建才逐步进入快车道。
在大岭山,该镇在创建国家生态镇期间,建设起一座日均处理能力达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COD、氨氮浓度分别为133mg/L、17mg/L,平均出水COD、氨氮浓度分别为20mg/L、2mg/L,如此一来,该厂一年下来就可以削减COD3300吨、氨氮438吨。
在万江,当地河涌众多,水环境问题突出。为此,万江以创建省级生态镇为抓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关闭“四纯两小”企业20家,关闭全街道造纸行业13家,并督促街道污水处理厂和16家纸厂污水处理设备优化升级等。
在市生态创建办看来,目前东莞各镇街创建生态镇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垃圾无害化及水环境质量等方面,主要体现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偏低,有的镇仍以简易垃圾填埋方式进行垃圾处理,部分河涌黑臭现象明显。
以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例,按照《广东省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试行)》规定,“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于90%”是成为省级生态镇的一项硬指标。
为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自从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以来,全市已建成3家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生活垃圾5800吨;建成日处理20吨的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等,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全市日均超过1万吨的垃圾处理总量需求,大量垃圾仍旧主要依靠遍布水源地及居民区附近的垃圾填埋厂处理,给周边环境安全埋下巨大的潜在环境风险。
创建生态市把脉深层次环境治理
尽管环境治理的大势刻不容缓,可在另一层面,一直以来,无论是对市一级层面创建国家生态市,还是对镇一级层面积极创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镇,民间从未停止过对创建工作提出各类看法。
今年年初,一名在东莞一家外企工作的市民便通过阳光热线毫不客气地质疑生态创建工作属面子工程。该名市民问市环保局局长方灿芬:“东莞前几年已经创建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现在又要创建国家生态城市,是否有重复创建的嫌疑。我觉得这是浪费人力物力—对老百姓而言,水是不是干净,空气是不是好才重要。创建生态城市于普通市民有什么好处?”
方灿芬对此解释称,前几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最大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东莞一大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37家污水处理厂以及大批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这些对解决东莞污染问题有重要意义,市民也享受好处,但东莞的环境污染现状依然严峻。
在方灿芬看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就是希望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高,同时解决深层次的污染问题,包括污水处理设施的净水浓度提高、内河涌的整治、垃圾填埋场的整治以及大气污染的治理,环保部门希望通过这一次的创建全面引向深入。
“提出创建目标,我认为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能不能拿牌,而是通过创建过程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明确未来环保工作的目标,也体现环保为民的理念。”方灿芬说。
据介绍,为补齐水环境质量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两块“短板”,东莞市已结合国家生态市创建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其中,在改善水环境质量方面,东莞将着手编制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划定全市重点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区,保障东莞饮用水源。2014年,东莞还首次推出“河长制”制度,全面推进河涌综合整治,重点推进石马河、东莞水乡河网、茅洲河等流域的综合整治。同时,各镇街按照每年至少完成1条河涌整治的工作任务,逐步恢复市域内河涌水体生态系统,加快水环境质量改善。东莞还将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扩建,改造工程和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城乡全覆盖。
在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方面,随着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的加快建设和市区垃圾焚烧处理厂的改造完成及增容工程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规模将增加到1600吨/日。到2017年前,全市将争取完成麻涌、清溪垃圾焚烧处理工程建设。
在此基础上,东莞还将推进固废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推进餐厨垃圾处理示范工程建设,形成200至300吨/日的餐厨垃圾综合处理能力,并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对危险废物的产生、排放实行从末端处理向源头削减和实现全过程管理控制,规范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管理,对医疗废物的处理处置实施全过程监管,确保全市医疗废物集中达标处置率达100%。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