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只能看不能用
记者今早在人民公园看到,大片绿草坪边的石凳、地板上坐满了闲聊的老人或疲倦的游客。身后的草坪都有“保护绿化,人人有责”或“为了您的健康,请保护绿化”的告示牌。在东站广场、中山纪念堂、海珠广场等地方也是严禁践踏草地的场所。不但“禁止内进”,还有执勤人员正进行现场监督。尽管许多市民也表示“要是能坐在草地上就更舒服了”,但是大家都不太敢踩到草地上去纳凉。
中大生物学教授李鸣光告诉记者,他在澳大利亚的植物园看到牌子上写着,“请你在草地上漫步”,这很能满足游人和自然亲近的心愿。记者也了解到,在武汉、深圳、上海的许多广场和公园都已经专门开辟众多的草坪供市民享用,公众可以随意地在如茵的草地上散步、做操、打羽毛球。
一位从事绿化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在两年前“种草还是种树”成为广州市民讨论的热点。其实关键不在于种草不好,而是市民从草地中几乎没有享受到什么益处,“不能坐、不能走,不能玩,敬而远之,像东站广场中央绿地达26公顷,占地广大却利用率低,怎能算是城市客厅呢”。
开放草坪能否推广
其实广州不是完全没有开放型的草地,记者近日偶尔在白云山一处草地就看到,“草坪开放时间:周日8时-17时,严禁打球、放风筝、踢毽子”。但是像这样管理的草地在广州也是凤毛麟角,而且一年也就开放50多天,显然难以满足公众的普遍需要。
市政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州提供给市民的绿地有很多,但是具体到草坪能不能踩踏得问专家,此外在管理上也有一定的难度。中大研究草坪的专家辛教授也对记者说,草的品种很多,有的是比较耐践踏的,有的则只能观赏。只要是人工种的草,肯定就比野草要娇嫩。而且草地耐践踏也是相对的,这要看人流量的多少。不过如果从公众需要出发,开辟草坪为市民服务也是可取的,关键是人性化管理,分开观赏性和娱乐性两种草地,掌握好使用密度。
人民公园的石碑提醒人们爱护草坪 本报记者陈文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