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下乡” 增强老百姓幸福感
深滘村,新会区大鳌镇的一个普通村庄,是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全村有2900多人。以前,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自2012年村里建起了7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以来,村民即使是晚上,也有了打球、跳舞、比赛的好去处,深滘村也成了大鳌镇人尽皆知的“文体村”。而这,仅仅是我市“园林下乡”行动中新建或改造的200多座镇村(社区)公园之一。
自我市“森林围城,树林进城”行动实施以来,市园林局按照行动总体方案,一手抓好市区园林绿化建设,加快大公园、景观路、专类园等建设或升级改造;一手抓“园林下乡”,推动社区公园、镇村公园建设或改造,让园林绿化从城市走进镇村。
陈健伟说:“园林不仅要绿化,还要美化;不仅要‘进城’,还要‘下乡’。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都要打造‘山水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山水’的侨乡园林特色,要让五邑大地变成一个大园林世界。”
为什么要推进“园林下乡”?陈健伟表示,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老百姓生活水平提升,这是老百姓对生活环境的期待和必然需求。“而园林绿化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状况,也导致了城乡园林绿化的差距拉大,影响了我市生态江门和城镇化发展步伐。”
“‘园林下乡’,让农村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环境,心情舒畅了,幸福感增强了。”陈健伟说:“老百姓的期待,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接下来,市园林局将继续推进“园林下乡”和社区公园建设,指导各市(区)、镇村做好规划建设,以及加强绿化苗木的后续管理养护。
“我为城市添新绿”
掀起认种认建认养热潮
2012年初,我市掀起了一波植树活动的热潮,本报也曾以“祖孙三代认种三棵树”为题,对退休老干部梁英杰与孩子们的认种行动进行了报道。梁英杰一家祖孙三代齐种树的事例,只是我市绿化行动中市民中的一个代表。正是有了一批这样的群众,才有了园林绿化“江门模式”。
“(种树)这件事有了好开始,要持续下去,变成长期的行动,而不是一次性的行动。”从政协会议上提议种树,到带头捐资种树,得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可治可谓是我市绿色行动的“形象代言人”。2012年“我为城市添新绿”认种认建认养办法发布后,张可治立即掏出200万元参与。
在“我为城市添新绿”的号召下,掀起了一股认种认建认养的热潮。陈健伟说:“园林绿化建设投入大、工程量大、覆盖面也大。如果全靠政府来,既吃不消也做不好。我们创新认种认建认养模式,就是为了充分发动市民参与,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各级政府的带动作用,突破了以往人力物力影响力等因素的限制。”
老百姓认种认建认养的热情高涨,城市的绿树越种越多,如何做好后续管理,这成为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活动实施后,市园林局随即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保障认捐者的合法权益。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认种认建认养的树木进行电脑档案(编号)管理,认捐者可以轻松查询树木状况。同时,市园林局在白水带公园开辟了“随缘乐助林”,常年接受市民认种,还开通了园林门户网站,启动了网上认种认建认养活动,方便老百姓参与。
“森林四进” 激发各界参与绿化行动热情
去年植树节之后,市园林局根据市委书记刘海“一年365天均可种树”的思路,再次创新思路,提出了“森林四进”(进小区、进家庭、进学校和进厂企)的理念。同时,市园林局充分借助“森林四进”的机遇,加强与各部门单位联系,广泛发动,认真组织了最美阳台(庭院)评选、万盆市花送市民、生态校园建设和我与花儿同成长等系列活动,参与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300多家,热心人士和市民3万多名。
“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厂企、社区、家庭利用庭院、房前屋后多种树,‘森林四进’效果明显,激发了各界参与绿化行动的热情。”陈健伟说。
从“全民种树”到“森林四进”,从“树林进城”到“园林下乡”。近两年来,市园林局在做好绿化这篇文章上积极创新,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陈健伟指出:“有的人认为,园林绿化就是美化、造景,重形式而不重内容,这是一种误解。市园林部门正是要通过坚持不懈的思路创新,加速园林绿化转型升级、科学谋划好园林绿化的未来发展,推动我市园林绿化向更高目标——生态园林迈进。”
推荐阅读:
(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