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为误解的桉树?
桉树传入中国是在1890年,当时一个意大利使节把桉树带到中国。1990年,在桉树进入中国100周年之际,外来桉树品种已达上百个。且桉树的经济效益得以显现,在未来的工业生产中作用不可替代。基于此,中国林科院在广东湛江成立了“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
该国家级桉树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协调全国的桉树研究及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承担国家攻关课题、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省(市)课题,负责相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等。
该机构目前有多项研究成果面世,从1999年至2004年,该中心专家研究出了“耐寒桉树种质资源改良及培育技术”。
接着,从2001年1月—2006年12月研究的“桉树大径材培育技术”获得面世,提高了桉树的生长量。
除了技术外,桉树的品种多年来并未增加,“桉树的品种研究十年了没什么进展”,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中心副主任、森林培育学专家张国武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张国武看来,目前中心专家课题的研究已有100多个,但十来年了,突破性不大。
张国武说,桉树的育种分为多个阶段,即种子苗、扦插苗到组培苗三个阶段。目前,种子苗基本已被淘汰。
其次,扦插苗管理较为繁琐,牵涉到母苗,若管理不善,将影响到桉树的发展质量,因此工序比较复杂,现在市面上也基本上没有了。
最后是组培苗,组培苗类型较多,最主要的是黄心土即黄泥巴做育土,塑料袋包装,种苗较重,若栽种时剪掉塑料袋,存活率将会降低。
经过张国武及其团队的研究,他们尝试着用可降解的布质材料作为包装,直接培育,存活率提高,被广泛应用。
桉树的品种繁多,目前达到900多个,但在生产上真正运用的仅10余种,应用最广泛的只有3—5个,如尾巨桉、广林9号等。
张国武称,目前在广东本地种植的桉树品种普遍是DH3229和广林9号。关于桉树品种研究,10多年没太大变化,新研制出来的品种有一些,但耐寒性不高。
桉树属亚热带植物,耐旱,畏寒,因此在地理位置上,仅限于在北纬25°以内种植,如今唯一要克服的是桉树的耐寒性,“若研制出来的新品种耐寒性能向北移动一个纬度,那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桉树的经济价值不断扩大,围绕着桉树的争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未曾消除。
桉树的争论主要是对于生态功能的影响上。在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中心的专家们看来,桉树是被人为误解了。
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谢耀坚说,对桉树的质疑,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它的不了解造成的。
谢耀坚称,桉树生长快,吸收的养分多,因此要施肥,土壤缺什么就补什么,一般没有问题。
关于生物多样性问题,谢耀坚认为,研究表明,桉树并不产生化感作用,完全可以和其他植物和平共处。
而张国武认为,除此还有种植不合理的问题,很多桉树林业主为了高产,在桉树林超规模密集种植,导致桉树周围没有其他植物可供生长的土壤空间。
据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桉树的总面积大概是40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广西和广东,两省的桉树面积占据了全国总量的八成以上。其中广东种植超过1650万亩。
推荐阅读:
(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