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菊扬名”的小榄企业不仅一间,以菊城、榄菊命名的企业还有旅行社、酒店、餐厅、食品、蚊香等等。可见这一朵“菊花”开带来了百业万紫千红,经济效益“沁人心脾”。它不仅是文化、旅游的展会,还是一个经济的盛会。
不断创新铸就“菊魂”
八百多年来,小榄菊花会不断吸收各种文化精髓,完善自身形态。其既有宋代中原赏菊赛菊的菊花文化风俗的继承,又有岭南民间庙会文化某些特色的吸纳。进入21世纪,小榄菊花文化从品种到外围文化都在不断创新当中。
1994年,第四届小榄菊花大会,43圈大立菊,有效菊花5677朵,创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2001年新世纪小榄菊花欣赏会世纪母子灯总高21米,被列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2004年小榄菊花文化艺术欣赏会,168米菊花巨龙“金龙腾飞”,裱扎面积1185.3平方米,被列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除品种、技艺创新外,与菊花相关的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为了准备明年的中国菊花展览,小榄镇政府已经计划举办各种以菊花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当中包括诗、联、书、画、文学、摄影、手工、插花等。如计划与中国书画家协会合作,邀请100个书法家来书写历代有关菊花的诗、联,编辑成书。
广泛的群众基础让“榄菊”深深扎根民间大地;政府鼓励制度像一只“无形的手”为菊花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经济发展让其灿烂绽放,不断创新的文化更让其香飘万里。正是这些因素使”小榄菊花文化“摆脱了”濒危“的威胁,凭着强劲的自我生命力,茁壮成长。
一朵“菊花”带来了百业兴旺。每年一度的小榄菊展,
不仅是文化、旅游的展会,还是一个经济的盛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会“濒危”
我国首批5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许多已面临灭绝的危机。是什么造成了这些遗产的濒危?
目前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当整个中国开始进入工业经济时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许多“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根源之一。如果我们的保护只停留在“记录、保存”阶段,那遗产永远是遗产,不可能融入新的时代、新的环境。在新时代浪潮下,年轻一代对农耕文明已不甚了解。如果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以原汁原味的状态存在,那是不可能得到年轻一辈的共鸣。没有了群众基础,这些遗产当然不可能生存,只能“濒危“。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重获盎然生机。
【新闻链接】
小榄自南宋1152年开村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市镇最早期菊展的发源地之一。今年5月20日,“小榄菊花会”被国务院批准列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主要在四个方面存在宝贵价值。
一、历史价值
研究小榄菊花文化的产生背景和形成演变过程,对研究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与宗族的社会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二、精神价值
菊花品性高洁,它不畏寒霜的特性,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崇拜,象征着高风亮节,傲骨凌霜,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高尚品格。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一种公认的价值取向。菊花文化在民俗中的传承,对当今社会行为模式的规范化和思想感召力方面起着潜在的作用。
三、文化价值
小榄菊花会是一个颇具特色和个性的民间综合性文化活动。发掘和整理数百年小榄菊花会的诗、词、联、赋、序,对研究中国菊花文化,特别是岭南民俗文化和香山文化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四、经济价值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