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郑力鹏教授指出,“他们其实并不是历史价值很高的纪念性或代表性建筑,作为文物来保护不见得完全有必要。相反,往往因为限制十分严格而难以使用,反而保不好。转为历史建筑后,内部就允许作适当的更新以适应使用需要,业主或使用者的积极性会更高。”
曾负责广州市历史建筑名录推荐工作的华南理工大学刘晖博士认为:《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导致很多业主对认定文物心存顾虑。而历史建筑保护的是外观风貌和有价值的特色部位、材料、构造和装饰,在符合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允许装修和适度改造,大量民居建筑更适于以这种方式保护和活化利用。
“建议将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中室内价值较低、无需原状保护的民居转划为历史建筑,放宽对内部装修和转变用途的限制。同时通过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补助其修缮,解决这些私宅业主的后顾之忧。”
据省文物局副局长曹劲透露,深圳市已开始探索将一些一般性的不可移动文物转为历史建筑,以便更好活化利用。
申报过程太长、耽误抢修怎么办?
可在报批前先支护加固补漏
针对业主们提出的申报过程太长、耽误抢修,以及能否简化程序的问题,曹劲解释说,根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条例》规定,文物的抢险加固工程可以在通过报批前先做,边做边报批。对于有安全隐患的可以先做支护加固、补漏。
目前申报时间太长,郑力鹏认为原因在于“所有文物建筑修缮前必须先做勘查设计,但目前有设计资质的单位仅20多家,从业人员少,数量与水平都跟不上实际需要。修缮设计方案需要报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现场勘察和评审,再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需要的时间较长。一些修缮设计方案甚至需要多次修改、多次评审。”
他建议文物行业协会加强对勘察设计资质单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资质单位的业务审核管理。郑力鹏认为,如果提高设计人员的水平,完善上述相关制度,相信申报审批过程会大大加快。
政府工程是否会报价高?质量如何监管?
价格可能高,但政府资助会高于差额
就业主关心的政府工程招标会比自己找施工队修缮报价高的问题,曹劲认为,由于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有严格的管理规定,比如在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招投标,价格可能会比业主自己去找设计、施工队高一些,但是如果跟完全由业主承担修缮费用相比,政府对私有产权文物建筑修缮的资助和补贴力度,通常会远远高于这个差额。
郑力鹏还指出另一些影响修缮质量与经费的问题。他说:“目前有三个方面的标准是缺失、过于简略或不适宜的。首先要明确文物保护工程修缮设计的标准和保护技术标准,勘察设计应包含什么内容?要做到什么水准和深度?各个工种的具体技术要求是什么?
第二个是缺少适用的材料和人工的定额标准。工程造价需要由财政部门审核,造价=定额×工程量。文物修缮所用材料的单价一般都高于现代建筑的材料单价,实际人工费用也大大高于现行的人工费定额。由于没有适用和具体的文物保护工程定额,财政部门按照现代建筑定额审核得出的造价,往往大大低于实际需要。
第三个是近年颁布实施的文物保护工程施工验收标准,因为工种不全,部分要求过高而无法实现,所以实际上竣工后都没有照此标准验收。
推荐阅读:
(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