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是做小型泥塑,这次用泥塑的方式来创作浮雕还是首次尝试,真的太不容易了!”主要创作者庄敏感慨万千,作品创作过程困难重重,刚开始就几易其稿,创作时又发生意见分歧,该浮雕可谓经历了许多次“难产”。
泥塑是庄敏所擅长的,她对泥有很强的把控能力。作品采用干得快、易起皱的创新材料泡沫泥。造型时,还发生了小插曲。“白泥用完了,只能用彩泥,做出来的底层泥五颜六色的。”不过,上色则是经过反复斟酌。“要思考底色是用青色好呢?还是金色好呢?还有斑斑点点的锈迹怎么做出来。”
创作期间,庄敏基本上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工作室里。腰酸背痛了,贴上一块药膏贴继续干,双手磨起了泡。因为心脏不好,她还经常犯头晕。所幸的是,庄敏的儿子和工作室的学生来帮忙,站在凳子上打底层泥、做搬搬抬抬的活儿,让庄敏稍微喘过气来。庄敏说,创作最难的地方是人物造型和表情,“作品分为沦陷、抗战、胜利三部分,要分别突出人物苦难、振奋和喜悦的表情,要做得传神得花费不少功夫,得细细拿捏。”
两位“傻大姐”相互鼓励完成作品庄敏和张又兰被大家称为“埋头干活的傻大姐”。相识20多年的好姐妹,此次还是首次合作。虽然两人有过因制作技法意见不合而相互不搭理的时候,不过更多的是相互鼓励。
张又兰擅长画敦煌壁画,从平面创作到立体创作对她来说是一次挑战。在还没有完成作品以前,很多人都不看好,抱着怀疑的态度,这让她感受到不小的压力。她担心,要是中途有意外咋办?不过,张又兰把压力转化为了动力。“可以说是信念和理想在支持着我完成一件艺术作品。”
从早上8时开始创作,站得小腿肌肉僵硬,一直到傍晚6时,回家吃个饭、打个转,又回到工作室,一干又到了晚上十一二点。虽然很累,但张又兰很享受,一边唱着歌一边创作。“常常想干通宵,但感觉到身体已经严重透支了。”创作期间,张又兰糖尿病发作,累得一见枕头就想倒头睡。
作品是分别在7块板上创作的,庄敏和张又兰此前都没有看过作品最后的全貌。直到展出前,他们进行钉板、挂板,拼接在一起,作品的庐山真面目才展现眼前。一幅反映本土抗战历史的艺术作品,把大家深深震撼了。“反响很好,真的很开心,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推荐阅读:
(来源: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