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便捷绿色交通
未来,珠海将构建以公交枢纽为节点,以轨道交通和现代有轨电车为骨架,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慢行交通为补充,各种交通方式衔接顺畅的交通体系。
在城市公交体系上,珠海将沿珠海大道、机场东路、南湾大道等城市主道路建设公交走廊,综合布局现代有轨电车或干线公交。推进梅华路有轨电车一号线建设,尽快启动有轨电车二号线建设工程,形成有轨电车香洲环线;远期规划建设有轨电车横琴环线、有轨电车金湾环线,推动珠海市有轨电车线路全覆盖。
在对外交通系统上,珠海近期规划建设“珠海市区—广珠城际延长线”、广佛江珠城际线,在西部中心城西侧建设客运枢纽;远景则规划建设珠深城际线、珠斗城际线、广中珠澳城际线。同时,集中资源做大做优拱北口岸、横琴口岸等,规划建设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珠海航空口岸,建设大容量、高效能现代化口岸枢纽体系。
慢行交通将逐步实现与城市交通体系“无缝对接”。珠海将以公交为主体,鼓励“公交+自行车”、“公交+步行”的出行方式。如以珠三角区域绿道珠海段1号线和4号线为依托,结合绿道网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整合慢行集中区域,建立香洲—南坑—香山公园慢行圈、珠海渔女—海滨公园慢行圈、九洲城—景山公园慢行圈、拱北口岸—莲花路慢行圈等若干慢行圈;以人民西路等近期待改造道路的慢行系统改造为契机,建立合理的慢行系统设计模式。
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创新有助破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珠海,这些改革涉及区域合作机制、生态资源管理机制、节约集约用地方式、海岛资源开发模式、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城乡管理服务能力等方方面面。
《规划》建议,在生态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珠海将建立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对经济社会活动消耗资源情况进行登记评估;探索建立自然资源监控核算标准,对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各项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归属进行细化确权登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在国土资源集约利用方式上,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及依法取得前提下,试点探索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试行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同时,探索建立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动态调整制度,逐步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机制,对低效利用土地项目探索实施退出机制。
战略定位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珠江门户、促进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特区城市、展示生态文明的国际宜居城市标杆。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四化同步;集约低碳,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多元开放;城乡协调,共赢发展。
发展目标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到2020年,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三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盖率提升至34%,十二年免费教育全覆盖。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一批彰显岭南乡土文化特色的幸福村居示范村庄。
全面推进科学布局,“生态间隔、多极组团式”的城镇布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环境品质进一步加强,受保护地区用地不低于1000平方公里;城市更新改造深入推进,三旧改造完成率达到80%以上,城乡低效存量用地得到盘活;西部生态新城、唐家湾TOD绿色生态新城、有轨电车上冲基地TOD小镇等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实行TOD模式规划建设比例达到75%,产城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唐家湾镇、斗门镇、平沙镇等中心镇城镇配套能力和水平大幅上升。
构建陆海统筹生态保护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到2020年,实施全域生态控制线制度,森林覆盖率达到35.6%以上;低冲击开发模式全面推进,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比例达到50%以上;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建成绿色交通示范城市。
彰显城市个性和风貌气质。历史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全面推进,滨海特色、滨江特色、田园特色不断强化。到2020年,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与传统村落保护率达到100%,自然景观及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宜居品牌效益更加显著。
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关键领域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市生活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持续优化,珠海市民幸福指数持续提高。
推荐阅读:
(来源:广东建设报(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