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构建沿海绿色屏障 九成红树林进入保护圈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陈尖 黎明 日期: 2005/5/24 10:38:58
浙江园林网5月24日消息: 近日,观鸟爱好者惊喜地发现:在广东深圳红树林湿地栖息的濒危鸟类——黑脸琵鹭达到了创记录的311只。据不久前举行的2005年全球同步的“鸟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球已知黑脸琵鹭数量达1475只,在深圳就有311只,占全球总数的21%。据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负责人透露,每年约有40万只近200种候鸟在保护区内停歇越冬,以鹭、鸥、雁、鸭等为主,包括白鹳、白皮鹭、中华秋沙鸭等55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候鸟重要栖息地和能量补给站,是深圳的“鸟类天堂”。
九成天然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
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取得巨大成绩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的努力,广东省已经建立了40处总面积达60.61万公顷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在湛江、茂名、阳江、江门、深圳、珠海、汕头等红树林重点分布地区建立了9处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保护红树林面积达8256.4公顷,全省90%的天然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湛江红树林和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广东在汕头市建立了2万公顷的汕头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并正在实施国内首个全球环境基金(GEF)湿地国际示范区项目。
构建沿海第一道天然绿色屏障
沿海防护林有“绿色长城”的美誉,我国的第一条沿海防护林带便是在广东率先建立起来的。红树林是公认的“天然海岸卫士”,作为沿海防护林带的第一道防线——红树林,在防风防浪、保护海堤、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赤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印度洋海啸使构建红树林绿色屏障显得更加迫切。专家认为,为防御海啸等自然灾害,广东沿海地区除加强防浪堤建设外,最重要的是尽快恢复沿海的红树林湿地资源。
广东省积极尝试湿地保护管理的新模式,大力推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设,扩大红树林种植范围,构建沿海第一道绿色屏障。目前,全省适宜种植红树林的滩涂有2.226万公顷,重点在湛江、汕头、江门、茂名、阳江等市,发展红树林潜力巨大。
广东省已决定,在各市已建立的9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加快恢复和发展红树林,扩大湿地范围,统一构建三大湿地圈。其中,粤西湿地圈包括湛江、茂名、阳江、肇庆、江门等市红树林湿地;粤港澳珠江口湿地圈包括广州南沙周边红树林湿地、珠海琪澳岛红树林湿地、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香港米埔湿地、澳门周边湿地;粤东湿地圈包括潮州、揭阳、汕头等市红树林湿地。
目前,构建三大湿地圈特别是粤港澳珠江口湿地圈的规划已初步形成,经国家审批和专家论证后将全面实施。届时,上述各市的湿地特别是红树林连片后,将成为广东省沿海“海上森林”和第一道绿色屏障,对抵御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
为恢复和发展红树林,加快红树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近年来,广东加强与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重点开展了红树林引种试验和造林对比试验等研究,筛选出合适的造林树种和营造技术,使造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全省红树林造林面积逐年增加。仅2004年,广东就新营造红树林3.92万亩。
深圳市充分利用河流出海口具备栽种红树林的地带,将投资1.17亿元栽种红树林防护带。预计新栽种红树林567公顷,加上已有的367公顷红树林面积,深圳将建起总面积达934公顷的红树林防护带。
汕头市实施“向大海要森林”工程,在长达289公里的海岸线和岛岸线大力营造红树林,先后从孟加拉国和我国广西、福建及广东湛江等地引进无瓣海桑、红海榄、秋茄等10多个优良红树林品种,在南海之滨形成了总面积7.2万多亩的海上森林。
茂名市近年来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红树林造林运动。水东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首期工程于2004年9月基本完成。该工程耗资近800万元,种植无瓣海桑等速生红树林81.24万株,红树林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茂港区已投入资金280万元,在水东湾沿海种植红树林4800多亩,并将在今年全面完成1万亩海边保护区内红树林的种植工作。
近几年广东省已种植红树林3800公顷,其中仅实施“中荷合作广东雷州半岛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4年来就在湛江沿海地区营造了960公顷红树林。广东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红树林资源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目前,广东省将红树林纳入了生态公益林的管理范畴,加快了红树林的建设力度。
编辑:七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