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树之间结成对子,开展不同主题的义务植树造林活动。据统计,五年来全市直接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80万人次,植树660万株,筹集认种、认养、认捐资金6600万元,建设“修身林”、“感恩林”、“合家欢林”、“及第林”等主题林400多片。特别是通过种植“扎根林”等载体,使异地务工人员在种下树苗的同时种下了希望,新老中山人对城市的归属感、荣誉感、光荣感、参与感不断增强。
此外,东凤镇利用“三认”募集的资金在新东凤医院建设绿化面积约16800平方米的“本草园”,种植各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树木,既有绿化美化观赏价值,又可作为药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横栏镇依托花木之乡的优势,发动辖区内花木企业捐赠苗木;神湾镇组织社会各界集中开展名树廊主题林“三认”活动。
生态惠民
一村一品推进村庄绿化美化
在市委、市政府作出城乡绿化大提升的工作部署后,林业局和各镇区紧紧围绕“幸福和美”主题,结合乡村绿化美化建设,重点对中心区域、城市公园、村庄、社区进行绿化改造升级,掀起了“全民动员大种树、适树适地种好树、科学规划会种树、树木立德做好人”绿化热潮。据统计,仅在“绿化大提升”的三年时间里,全市新建与改造绿地面积就达378万平方米。
2011年以来,中山对现有的公园广场、街旁绿地、休闲公园等公共绿地进行充实和丰富,利用城郊接合部、镇区闲置地段、乡村村后林等,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公园精品,做到增绿量、出精品、上档次。如辛亥百年纪念公园、三角山公园、罗三妹山公园、浮虚山公园、菩山公园、东凤文体广场、中信湿地公园等。每逢节假日,这些公园内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市民前来游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除此之外,各镇区还以建设宜居城市为载体,大力推进镇村绿化工作。在三年绿化大提升中,市财政累计投入近1500万元,按照“一村一品”的理念,融入风水林、一河两岸、古树名木等诸多元素,开展近80个村庄(社区)的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 和乡村绿化美化工作,促进村容整洁、人居环境的优化。
活动当中,各镇区纷纷以新举措、新方式不断激发居民植绿、爱绿、护绿热情。如民众镇以创建名村(示范村)为契机,引进竞争机制,组织所有村制定绿化方案,加强对道路、河涌堤岸和居民庭院的绿化美化,以300万元配套资金,带动了全镇所有村绿化投入3000万元。同时,这也打造了一批村庄绿化美化样板工程,如火炬区马安社区绿地体系建设、五桂山桂南村树山香樟公园、南区树涌公园、坦洲镇裕洲村蜘洲山公园、民众上网一河两岸景观、三乡古鹤青龙山公园和古鹤水库景观等。
专业防治
森林防护水平全省领先
过去的五年,是中山森林保护显著进步的五年。在2010——2015年间,全市森林防火工作实现连续五年“无火灾年”的纪录。“十二五”时期,中山共投入防火资金2577万元,维护防火林带555公里、面积1110 公顷。此外,各镇区成立了320人的民兵应急森林消防队伍,市组建了1支20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
在日常的森林防火工作中,中山市林业局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各镇区农办、林业站在重点节日和重点时段采取特别措施,不断充实和完善防火设施设备,消除火灾隐患,把山火消灭在萌芽状态,有力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森林的防护离不开病虫的防治,中山在该领域的水平更是全省一流。市林业局通过认真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防治体系建设,完善了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的建设。同时,加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监管力度,开展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另外,积极推行生物防治技术,在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实施了国家级松材线虫病治理工程,控制常发性虫害。
随着近年来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用地需求和木材需求量不断增加。针对这一情况,中山在征占用林地中力求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中保护”,同时加强林木采伐、木材运输等项目管理。加强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依法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行为,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此外,全面开展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林业站标准化建设等工作,促进全市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