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市背后的故事
大学生合伙租摊卖剪纸,不为赚钱只为赚“经验”;挂“台湾特产”牌子卖厦门鱼干,打的是“台厦一家”创意……昨日大年廿九,记者走访了文华路禅城迎春花市,发现在繁华的花市背后,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学生设摊只为赚经验
“不用胶水,撕不烂,环保又好玩的磁性剪纸!欢迎大家来看一看!”远远地,一阵叫卖声引得路人驻足观看。仔细一瞧,几个20出头学生模样的男孩女孩正在一堆剪纸中叫卖。
“这个剪纸,小孩子可以回去按照自己喜欢的图案剪。我们这个是磁性材料,剪好后轻轻一按就可直接贴在冰箱上,环保又好玩。”摊主陈洁贞不断地向客人推销着。这个磁性剪纸档口是陈洁贞和两个弟弟以及邻居朋友合开的,他们大多是学生,有的刚高中毕业,有的还是在读大学。都是头一次“做生意”。
去年去杭州旅游,陈洁贞看到了磁性剪纸。一想到佛山也是剪纸的故乡,很多小学里剪纸还走进了课堂,应该会有市场。花市档口竞标时,他和弟弟及朋友商量后,用600块钱租下了一个摊位,“试水”佛山市场。
刚开始,大家都不好意思叫卖。有客人来了,只是说“看看,看看。”到后来,逐渐大胆起来,大声叫卖,主动介绍,还跑到档口外面发传单。生意也慢慢好起来。
“投资加在一起也就三四千块钱。这个产品的价格还是比普通的高,加上今年经济不景气,顾客来都是5毛1块一点一点地磨价,所以也赚不了什么钱。我们只希望能赚多点社会经验。”在华农读大二的阿琪告诉记者。
“挂羊卖狗”自封“创意”
在花市中,还有一档卖即食鱼干的特别引人注目,在档口悬挂着“台湾海峡厦门海鲜特产”的招牌。走近一看,全是烤鳗鱼、鱿鱼等袋装食品,10元一大包。再仔细看产品包装,上面明明写着“厦门特产”,何来“台湾特产”?
对此,档主何先生笑着告诉记者,那只是一个招揽顾客的“创意”。“台湾和厦门本来就近,两地的特产也差不多。两岸现在大三通以后,人们更关注台湾了,这样可以吸引更多顾客。”在他身边,儿子何家亮殷勤地招呼着客人。 聊起来才知道,这父子俩原来是广州人。何先生平时做点小生意,而儿子何家亮是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大三的在读学生。趁着假期,父子俩一起来到佛山“揾钱”。
“佛山的生意比广州好。在花都时,客人看的多,买的少,讲价讲得很厉害。而佛山的人看上了东西就买,很爽手。” 何家亮告诉记者。
何先生说,虽然做生意很累,每天早上8时到晚上9时,天气冷了还要吹西北风,但“平均每天也有几百块钱,苦点也值了。”
小孩日日“上岗”挥春
一笔一画,认真细致,金色的墨汁写在红纸上的“福”字喜庆吉祥,而现场挥春的却是一群10岁左右的孩子。别看他们人小,架势却很到位,折纸、蘸墨、运笔……一招一式都显得老练成熟。
何炜研是叠窖二小四年级学生,今年10岁,练书法有3年了。年前书法班的老师说要组织一个在花市挥春送给市民的活动,爸爸妈妈听说后,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马上就同意了。
何炜妍在1月21日正式“上岗”。“每天自己到现场来,从下午2:30写到5:00。今天是最后一天了,我们要写到晚上9:00呢!”
组织这群孩子现场挥春的是禅城书法家协会会员冯耀泽老师。他告诉记者,这样的爱心书法班今年已经是第二次了,去年就组织过一次,当时只有一个档口,组织了16个学生,市民非常欢迎。而今年租了三个档口,组织了60名学生,其中最小的6岁,最大的13岁。六七天下来,每位选手交的100块钱买的纸都快用完了,送出去的对联、福字有上万幅。
推荐阅读:
(来源: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