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格对园内的一花一草都很感兴趣。
花卉曾是
中欧文化交流重要载体
荔湾博物馆副馆长骆文静联系本报记者,兴奋地表示荔湾博物馆内有不少文史资料也能证明芳村花地养花之盛。昨日,骆文静向记者和海格女士展示了这些资料。
“粤中有四市,花市在广州之南,有花地以卖花为业者数十家,市花于城,与合浦之珠、罗浮之药、东莞之香称四市。”这是乾隆年间所修的《番禺县志》的记载。据骆文静介绍,他们还曾经在花地发现了一块“花地花墟碑志”,这块光绪24年的石碑证明芳村的花卉市场至少有数百年历史。
老西关可能都知道,在荔湾湖边上有一座文塔,门牌号码是龙津西路104号,但这里也是花地鲜花贸易繁荣见证,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已经退休多年的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胡文中副研究员告诉记者,文塔所在地曾是南汉王的“花坞”,即专门运送花卉的码头,附近曾发现的一块“古之花坞”石匾,以及“祀崇花坞乐平康”石刻对联的上联。
海格说,18世纪、19世纪的欧洲人在从广州买走花种时,也会带来一些作为礼物或植物,以西洋产的果树为主。而远洋航船上基本都会配备花匠,专门负责在来回远航中照顾这些珍贵的花草。“这也是中欧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