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6日消息: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研究所所长彭少麟15日在广州生态绿色环保与低碳技术发展论坛上披露,广州等珠三角地区都市群热岛强度有增加的趋势,广州城市公园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据悉,广州地处低纬度,高温、多雨、湿度大,具有通风不良和静风频率高、近地层的逆温频率高等特点,热岛效应强。最近广州等珠三角地区频频被高温酷暑袭击,最高气温不断刷新。专家初步分析认为,珠三角集中出现大范围超历史记录的高温天气,与城市热岛效应密切相关。城市内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人工热源增加,城市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城市中的大气污染对高温天气的出现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城市热岛的形成,使城市的温度提高,进而使城市的能耗大大增加。通过调控城市的热岛效应,可以大大降低碳的排放。”彭少麟在会上呼吁,广州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当城市植被覆盖率达到30%时,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即有较明显的削弱作用”。
彭教授还援引美国的一项研究数据,综合采用调控城市的热岛效应措施,美国每年降低大约100亿美元的能耗投入。
彭教授表示,广州也开始了城市“绿肺”的建设,但还需继续努力。“行道林的建设是广州市的薄弱环节。”他进一步指出,广州市要以生物生态学的观点进行街道林建设,另外还要发展立体绿化建设,扩展广州的绿化空间。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