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一带三园五线七大工程
“斗门区美化绿化提升三年行动的重点是抓好‘一带三园五线七大工程’绿化工作。”斗门区副区长梁玉昭向记者介绍,按照布局生态化、园林艺术化、城市花园化的要求,结合功能区、城市、产业、路网等规划,坚持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和因地制宜,推动区域绿化美化特色鲜明、视觉美观、绿化美化到位、成片成林成景,做到四季常绿、四季花开。
斗门将采取上级支持一点,区财政投入一点,镇(街)、园区补充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美化绿化资金。“包括区财政投入和吸纳的社会资金,预计斗门每年用于美化绿化行动的资金将达到1亿元”。梁玉昭称。
梁玉昭称,斗门美化绿化工程种苗将倾向采购本地农产品,支持本地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根据实际需要优先选购本地花木,如香樟、紫荆、凤凰树等。同时将在整体筹划中做好花木采购,采取“订单育苗”的方式,指导本地苗圃按绿化需要育苗,在保证苗木质量的同时,推动本地苗圃良性发展。
未来的斗门将大力推进立体绿化建设,打造绿色立体空间。梁玉昭介绍,斗门将开展立体绿化工程,充分利用天桥、花架、建筑屋顶、墙面、棚架等建筑设施进行立体绿化,增加城区绿量,减少房屋屋顶滞尘量,进一步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同时,斗门区主城区各单位、小区也将充分利用建筑墙面、屋顶、护坡、门庭、窗台、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及各种建筑设施进行立体绿化。
创新▶▶引导社会资源倾斜城建
“在整个行动里,我们将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去引导企业参与绿化建设。”梁玉昭称,出台激励政策希望能引入外界资源参与建设,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当前,斗门正全力创建幸福村居,争创科学发展示范区,环境宜居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未来,斗门区有望迎来建设大潮。
此前由美国Gensler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制定的《珠海斗门旅游文化区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提出复合化打造以古镇历史文化体验与影视娱乐为核心,融宗教、温泉养生、山地运动、乡村度假、旅游集散服务于一体,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世界级山水人文型休闲旅游目的地,打造珠海千年历史文化地标、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珠中江重要的旅游服务门户。同时提出了“两年成型,五年成势,十年成名”的开发策略。
幸福村居创建、旅游项目打造、城市美化绿化行动……斗门的城市建设引入的大量项目所需资金巨大,加之原有产业基础薄弱、政府财力有限,如何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建设是确保城市建设不会因资金问题而延缓或搁浅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斗门转型升级探索生态文明新特区的关键举措。
事实上,斗门区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城市建设已有成功案例,格力广场、中国移动休闲广场,早已投入使用。而预计总投入8000万元,市内首个省级湿地公园——华发水郡湿地公园,将有效地改善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成为斗门生态旅游迎客大门。
梁玉昭表示,将根据企业产业和性质的不同,各有侧重引导企业参与绿化建设,以冠名或者承包等形式将部分绿化项目打包给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而对于学校等机关单位,将针对性地开设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与学生参与绿化建设,以推动全民参与。
■名词解释
一带:指结合“一河两岸”改造,做好黄杨河水系两岸绿化文章,将黄杨河打造成融生态、景观、文化、商业、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文化带。
三园:指改造霞山公园、尖峰山公园,新建粤澳供水主题雕塑纪念园。
五线:指绿化改造西引道沿线及连桥路、省道S272线、中兴路及工业大道、黄杨大道、珠峰大道等5条主要干道。
七大工程:包括重点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公园建设工程、镇街(工业园区)绿化提升工程、绿道建设工程、生态景观林带及森林碳汇建设工程、“万村绿”工程、校园增绿工程。
■相关
斗门区迎检
广东省生态区现场考核
1月9日至11日,广东省环保厅陈敏副厅长为组长的8名专家,对斗门区建设省级生态区进行现场考核验收,分组展开现场检查和资料检查工作。
2011年斗门区编制完成了《珠海市斗门区生态建设规划》,并经斗门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实施。2011年12月,斗门区委、区政府作出创建生态区的决定,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斗门区创建生态区领导小组,印发了《斗门区创建省级生态区实施方案》,全力推进生态区创建工作。
斗门区,紧紧围绕珠海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的战略部署,坚持强区与富民并重,突出斗门主体功能区划的鲜明特色,深入推进“三大平台”建设,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宜居宜业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省级生态区的建设要求。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