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促旅游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黄淦波表示,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深入贯彻学习十八大精神,因为对旅游产业而言,升级转型同样需要文化的强力支撑。
为弘扬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2013年元旦,一场登高、赏景、祈福的大型千年藏经迎接仪式在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隆重举行。
当日,1.5万名游客同沾法喜,共沐佛恩。
据悉,观音山所取的佛教典籍丛书大藏经名为《嘉兴藏》,又名《径山藏》,是汉文大藏经,也是中华大藏经诸多版本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目前流通于世的仅有100部。
据黄淦波介绍,迎请大藏经是一个跨年文化项目。
2012年11月18日,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取经团启程远赴汉传佛教祖庭——洛阳白马寺迎请大藏经,先后辗转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六省的26个城市,途经嵩山少林寺、皇家寺院大相国寺、慈恩寺、大雁塔、法门寺等近百座寺庙,历时42天。
此外,观音山景区还在现场安排了歌舞、少林功夫、飞车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活动,让广大游客的登高祈福之旅充满欢乐。
2012年10月21日,第九届中国东莞观音山健康文化节在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盛大开幕。
本届观音山健康文化节系列活动突出文人、文学、文艺的文化氛围,为南粤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积极促进了泛珠三角地区旅游品牌的崛起。
通过文化的碰撞与互动,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和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文化旅游景区的全国样板。
为弘扬慈悲情怀,倡导和平的观音文化,由国家一级雕塑大师陈宝如历时3年多亲自设计建造的世界最大花岗岩石雕观音像于2001年建成。
观音圣像高33米,由999块花岗岩组成,重达3000多吨,坐落在园区488米高的山顶上,并于2001年农历9月19日由香港菩提学会会长永惺长老等高僧大德主礼开光。
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2003年7月,首届香港人旅游节在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盛大开幕,全国车辆模型锦标赛和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其他系列赛事等同期举行,参与者热情高涨,成了休闲文化生活的新亮点。
黄淦波发现,文化活动促进了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从单纯的“门票经济”向“旅游经济”的过渡,也为当地其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每年的文化旅游活动缤彩纷呈。
据统计,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曾成功举办了9届健康文化节、6届中国作家高峰论坛、5届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诗歌节和观音山游记征文、4届书法艺术大展、2届青少年启智行传统文化体验行动和观音文化节暨佛教音乐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每届均主题鲜明,影响深远。
10多年来,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坚持稳健创新发展,不断推动品牌升级,通过高起点规划,大气魄谋略,对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和文化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有效整合、深度开发、集约经营,彰显了其山水人文大优势,发展了生态文化大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自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以来,文化作为塑造品牌的重要基因,一直起着凝聚和催化作用,使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品牌形象更有内涵。
其中,健康文化作为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种特色文化模式,更成为促进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品牌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
未来几年,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文化旅游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新机遇。
2012年3月2日,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在广东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大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大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
要注意挖掘、突出旅游的文化价值。
在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未来版图中,文化和健康将成为品牌的发展方向。
黄淦波表示,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将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培育新的文化旅游经济增长极,力求在提升东莞文化旅游形象、繁荣文化旅游事业等方面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实践证明,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其鲜明特色的主题、不拘一格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搭建了一个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促进文化进步、关注生态旅游发展、倡导健康生活、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平台,并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社会影响力和价值体系。
公益情怀助推幸福广东建设
2011年初,南粤大地刮起了“幸福”旋风。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发展主题,与产业转型升级并重。
民生问题是加快转型的根本归宿,也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工程,要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来实现幸福广东的目标。
有关专家指出,建设森林公园本身就是一项大型民生公益事业,黄淦波和他的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不但做好了本职,还延长了惠民利众的公益产业链。
比如,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文化建设不仅带动了自身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当地其他关联第三产业的繁荣,以及每年逾千万元的免费门票,惠及社会大众。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这些做法无疑契合了建设幸福广东的主题,也符合党的十八大“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作为我国第一个民营国家级森林公园,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一定程度上为东莞带来了文化层次的提升。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已连续9年举办了健康文化节,根据不同年份来策划不同活动,确定不同主题,以烘托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愿景。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了全国散文征文大赛、诗歌节、书法展、摄影大赛等活动,通过文字、图片来展现自然之美、讴歌祖国,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举办活动,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文化平台,就是希望把全中国文化人士都汇集到这里,共同展现五千年优良文化;搭建一个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的舞台,让更多人知道,东莞也有璀璨文化的一面。”黄淦波说。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这样做更大的意义在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遗产,发挥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唤起全社会、全民族的生态与环境意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文化、美学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人类在长期森林经营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重新认识和协调人与森林的关系,探讨森林的文化和美学价值,以及如何在森林经营中注入有效的文化与美学因素,开展文化与美学层次的森林经营,是黄淦波的另一个希望所在。
发展旅游业,带动周边关联产业的发展,也是黄淦波大力发展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初衷之一。
据经济学家计算,游客在旅游景点内每花1元钱,就会带动景点外11元钱的消费。
据此,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当地经济作出了较大贡献。
事实上,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成为东莞旅游经济名副其实的一个新增长点。
黄淦波说:“东莞是一个国际型加工区域,有很多工厂,可以说寸土寸金,森林显得很重要。
因为我们的竭力保护,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东莞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是广东乃至周边各省游客休闲度假、向佛礼拜的好去处。”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空气清新,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超过6000个/立方厘米,瀑布区甚至达到2万个/立方厘米以上(一般城区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为2000个/立方厘米),所以,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对东莞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企业来说,最关键的就是收入,对已经投入数亿元资金的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而言,更是如此。
但是,东莞市观音山森林公园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淦波却不是只看重商业利益,致使该公园每年的门票收入减少了1000多万元。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从成立的第3个年头(2003年)开始,就对当地老百姓免票。
黄淦波说:“这对我们来讲是很正常的事情。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应多做一些好事、善事,给当地老百姓提供免费服务。”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做法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树立了一面公益旗帜。
如果全国重点旅游风景区逐步采取类似的惠民举措,就会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从佛家思想来讲,舍得舍得,只有先舍才能得,其核心不在于取,而在于舍。
在舍去的过程中,人所追求不是荣耀和伟大,注重的是有益他人的机会。
黄淦波认为,有条件舍去才是一种真正的荣幸。
分析人士指出,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民营森林公园的先行者,其成功经验是用时间、金钱、精力换来的,对所有准备参与这个行业的人都具有借鉴意义。
黄淦波表示,从事这个行业,最大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这既是艰辛的,又是崇高的。“今后,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要不断地创新,持续倡导健康文化,优化森林生态环境,逐步加大公益投入力度,全力支持幸福广东建设规划。”黄淦波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