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以刚性的制度设计推进考核“落地”,科学制订考核评价指标和考核程序,强化考核结果应用,打造深圳特色的制度品牌
2012年4月12日,一场特殊的考试在市委党校举行。赶考的是各区、各部门行政一把手。
第一个迎考的是盐田区区长杜玲,考官的提问直截了当:“盐田区是深圳市生态资源非常丰富的行政区,请问今后如何采取措施加大森林植被保护力度?”
“我们将加快全区的绿化、美化生态建设,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建设,营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构建丰富的物种类型。”杜玲从容作答,言简意赅。
当天的评审,来自深圳市8个区和14个市政府部门的“一把手”进行现场陈述,并就考官的提问进行答辩。
“现场气氛紧张而又严肃,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考’。”现场见证这一幕的龙岗区环保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这场考试,区领导高度重视,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让人印象深刻。
环保工作实绩考核实施后,因其前所未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深圳各级政府和部门引起不小的震动。
考核指标向人居改善和民生需求倾斜
8月11日上午,记者在盐田区环保和水务局环境监测监控中心大屏幕看到,全区水、气、声、污染源、油烟等已实现全天候24小时在线监测监控。引人注目的是,在空气监测项目中,除了PM2.5外,负氧离子也纳入到在线监测。
屏幕显示,负氧离子共有两个监测点位,一个位于梧桐山北登山道,另一个是恩上水库。点击梧桐山图标,屏幕显示:10:28,负氧离子4564个/立方米,空气清新度为六级。监测数据每分钟上传一次。
“一般办公场所负氧离子含量为50-400个/立方米之间。”盐田区环保和水务局局长李枝尧说,这表明梧桐山负氧离子含量很高,空气清新度极佳,有益于身心健康。
李枝尧说,为满足广大市民对环境质量的知情权,该局在全市率先开发包括环境质量全部要素的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特别是还有针对性地推出负氧离子在线监测,为市民科学锻炼提供引导,受到欢迎。
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民生需求使得这项考核影响力得到了持续发挥。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领导小组组长张虎指出,要进一步细化完善考核指标,密切关注近年来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显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考核更加注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向民生需求倾斜。
在考核实施过程中,深圳市逐年对考核内容、计分方式和权重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指标设置动态化、科学化、精细化。
为体现考核数据的准确性,从2008年起深圳在全国率先采用生态资源指数指标,运用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及结果,客观评价全市各区的生态资源状况,提高了考核结果的说服力。
2012年,我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实施,公众对PM2.5强烈关注。同年深圳市环保工作实绩考核将公众密切关心的PM2.5纳入到各区空气质量考核中。
为将深圳打造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建筑之都,从2012年起,考核增设了“绿色建筑建设情况”指标,对绿色城区、绿色建筑发展情况进行考核,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
今年“5·11”暴雨引发了公众对深圳内涝问题的广泛关注,在7月召开的2014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部署会议上即明确将城市内涝治理纳入考核内容。
考核还统筹考虑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设置,力求更加科学。比如空气质量,不仅考核达标状况,也考核PM2.5污染改善情况,其中2014年度考核中PM2.5污染改善的目标值为33微克/立方米,与2015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目标要求一致,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深圳的环保实绩考核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经过七年多的发展,考核指标已由设立之初的8个增加到了2014年的20个,由单纯局限于环保领域拓展到覆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各方面,涵盖了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生态资源、治污保洁工程、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建筑发展、生态控制线保护、生态破坏修复、排涝工程建设、宜居社区创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培育、工作实绩等多个方面,并采用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率对指标得分进行修正。同时,指标设置实现差别化,根据考核对象的不同,考核指标分为各区、市直部门和重点企业三大类。
参加过考核专家组工作的杨小毛教授说,考核在指标设计上充分体现民生环境需求,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扩大公众参与考核的广度和深度,力求考核成效与市民对环境的观感对接。而且,将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纳入考核范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宝安区一位官员感慨地说:“考核指标调整充分吸纳公众诉求,这给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工作难度更大了,但做好了,会更有成就感!”
考核程序设计力求客观公正、反映民意
今年4月11日,2013年度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审会举行。会上,一个由50人组成的庞大评审团队伍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是评审会的主考官,由来自全市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生态环保领域专家、环保监督员、环保市民和各辖区居民代表组成,现场听取38个被考核单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绩汇报,并现场打分。
“考核活动虽然由官方组织实施,但主考官却是由公众代表组成的第三方评审团担任,考核结果也通过评审团评审产生。”刘忠朴介绍说,主考官中立,考核过程透明,考核结果客观,是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深圳在全国首创生态文明考核现场评审会形式,现场陈述、现场答辩、现场评审并现场公布分数。为充分体现民意,还引入第三方评审团制度。评审团组成坚持“多领域高标准选取、严格培训、严守承诺”的原则,由多方代表组成,体现了考核队伍的专业性和代表性。
多次亲历大考的考核组专家王勇军介绍说,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程序严谨,分为数据采集、现场检查及资料审查、现场陈述等多个环节。而考核指标数据来源于多个政府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调查完成。
“在计算工作实绩评审得分时,借鉴了国际上竞赛活动的通用做法,去掉若干最高分和最低分。”王勇军说,这一程序设计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考核结果的干扰。
此外,公众满意始终是考核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7年来,尽管指标变化比较大,增加和调整了一些考核内容和考核项目,但公众对环境满意率考核指标始终保持。
为最大限度地保证调查方式的随机性和调查结果的公平公正,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调查工作由统计部门组织实施,委托第三方进行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采取入户调查和电话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公众对其所居住区域环境状况的感受和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满意。”刘忠朴表示,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效果是否明显,关键要看公众满意度能否得到提高。
结果应用确保考核的权威性
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不仅做到考核程序客观公正,还注重强化结果运用,使考核的刚性和权威性最大化。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领导小组组长吕锐锋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考核工作的刚性,提高考核的权威性。
“考核注重强化结果运用,这对考核对象来说是一个硬约束。”市委组织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说,考核办法规定十分严格:对考核不合格的领导干部在两年内不得提拔重用;对考核结果排名末位且未达到规定分数的单位“一把手”和分管领导,由市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考核得分在70分以下且排名末位的单位进行“黄牌”警告。
对不少考核对象来说,2009年让人难忘。这一年,深圳对各区、重点考核部门和一般考核部门实施分类排名,结果有三个单位分别排名最后,被市领导进行集体诫勉谈话。
“通过这次集体诫勉谈话,上述三个单位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考核结果,全面加大工作力度,在2010年考核中均取得明显进步。”市委组织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其他各单位也受到震动,接下来的工作力度显著增强。
据该负责人介绍,2011年起,考核的刚性再度加大:考核被纳入到深圳市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深圳“五好”班子评选表彰的重要参考。“这进一步发挥了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也丰富了领导班子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