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况。濒危、抢救、保护,这些词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影随行的符号。可在日前举办的2006年小榄镇民间菊花品种展评会上,记者看到的是一派盎然生机。
与众多“奄奄一息”或已近垂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小榄菊花文化”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一个“活生生”的遗产。它的生命之源来自于群众基础、政府推动和经济发展。
“榄菊”扎根小榄大地
政府精心栽培这朵“花”
“小榄菊花文化”从明代初步形成,清代至民国中期成熟。除了民国后期有所衰落,文革期间的沉寂外,改革开放后的小榄菊花会又再次兴盛。这其间,政府对菊花会的推动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据了解,清代康熙年间,小榄菊艺水平已相当成熟。乾隆元年,遂有赛菊之举,名为“菊试”。再次举行的是在乾隆五年,菊试即祠堂前,盖搭棚架,菊花盛开时,集乡人所植各种,设赏格,评高下,俨然开科取仕。试毕则分别次第颁发奖品。乾隆五年菊试后,改办“菊社”。菊社又名“黄华会”,以氏族、庙宇、图甲、坊社为单位进行结合,每年逢菊放时节,将各种好菊聚集在社所。办法及形式与“菊试”不同,不设奖励,去科举俗习,步前贤以文会友。乾隆四十七年,乡人又将“菊社”扩大,命名为菊花大会。从上述资料可见,菊花得以清代成熟,政府的“菊试”、“菊社”等制度作用显著。这些制度逐渐使小榄人将种菊、赏菊、赛菊视为一种民俗文化,自觉地参与其中。
在改革开放后,小榄镇政府实行的是“民间组织,政府推动”这一方针。政府用“无形的手”浇灌栽培这朵“菊花”。1994年,传统60年一届的甲戌菊花大会在小榄举行,小榄提前两年着手筹备。全镇分为三大展区、四大展场,布展区域内设置花街花路31条总长16公里,展出各种菊花82万盆,各类展览17个,演出场所16处,还举办了征诗征联。菊花文化的内容写入了中小学校乡土教材课本。近年来镇政府每年还将菊花种苗发送给群众,鼓励家庭种养;加强各方面的人才培训,提高菊花会主会、习仪、艺菊传人、会景制作技术人员的素质。政府的这些政策投入金钱不算巨大,但却为这朵“菊花文化”的生长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榄菊”在政府营造的这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中能自我茁壮生长。
一朵“花”开百业兴旺
“小榄菊花文化”绽放引来无数“商蝶”。小榄镇党委书记黄标泉说,菊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最明显的一次莫过于上一个甲戌菊展,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1994菊展游客超过600万人次。按整个小榄镇镇域面积仅75.4平方公里算,即每1平方公里1256个游客。“举国上下都知道这里有60年一遇的菊展,小榄瞬间成名。菊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游客,还有知名度、商机。许多珠三角、海内外的客商,都是从那时起认识了小榄。他们除了看菊花还和小榄的企业建立联系。扬名后,我们每年都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扶摇直上。”
今年的小榄菊展虽是小型的品种展,但已打响名堂的“榄菊”仍使客似云来。仅26日当天,菊展就吸引了3万多人次。多家酒店推出的菊花宴,更是将平时的菊花肉、菊花糕、菊花糖等摆上了头盘。种植、饮食、旅游、投资等各业都“借花”兴旺。在龙山公园前,一条临时搭起的商业街与花展一样兴旺。小榄许多餐饮酒店、食品企业都在这设点宣传。嘉美乐食品有限公司占了个好位置,正对着公园门口。记者于是上前与公司负责人聊了起来。他说,菊花展开始这3天的销量不错,主要都是旅游客前来购买。“我们每次菊展都过来,大型的时候摊位更大,并极力争取冠名权。今年虽然小型,但我们也不能放过机会。”“除了卖这些土特产,还会有什么机会呀?”“公司参加菊花展的目的,意在推广企业形象。我们已经注册了‘菊城’这个品牌。明年大展,公司今年是整合资源,蓄势待发。这么多海内外游客,只要来看菊展,以后看到‘菊城’品牌的东西就会有一种亲切感。产品的知名度由此打开。明年我们从冠名到产品营销方式都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如食品、调料都开创菊城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