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为主导的多元化、前瞻性产业结构
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优异的人力资源,被誉为“加州的科技海岸”的尔湾,吸引了众多高科技公司的加入,包括医学设备制造公司、生物医学公司、电脑软件和硬件公司和汽车设计公司。尔湾的产业结构丰富,除了高科技产业之外,同时他的制造业、第三产业也一样生机勃勃。跨越式的发展,令人想起当年起步腾飞的硅谷,而以高科技为主导,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则使得抗风险性更大。
环境目标十分远大—零碳和零废物,马斯达尔城项目给它的设计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评论指出,虽说阿联酋因传统能源开发而兴起,但从长远看,天然气和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想要在“后矿物燃料时代”延续繁荣,就必须从眼下开始大力投资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这样才能维护其在能源方面的领导地位。
近年来,光明新区,产业结构不断转型优化,高技术产业“含金量”不断提升。以2014年为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光明新区迅速崛起,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六成。此外,依托模具、内衣、钟表基地,光明新区也正谋划布局生命健康、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
不过,快速发展中也尚有补齐短板的地方。如第三产业比例较低,新区亟待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引领”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支撑”效应有机结合。
目前,新区大部分投资项目都是以产品制造为主,包括液晶面板制造、新材料生产、电子产品制造和模具等传统产业制造等生产制造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政策导向手段,引导传统产品制造业转型,让更多价值链条高端的研发环节落户新区,让创新驱动不断取代要素驱动,以盘活存量和扩张增量相结合?在土地存量不断被消耗的情况下,生产制造业发展空间将会不可避免遇到“天花板”,未来如何构筑多元的产业结构,增加单位面积产值,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些都成为光明新区需要思考的命题。其核心则是,如何构建以绿色、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技术消费者到技术创造者转型
作为世界上所有最先进的新能源技术的集合地,马尔达斯雄心勃勃在对新技术、新材料的集合、吸收、消化上,实现自己的创新,它成为一个尖端技术的“实验室”,汇聚世界顶尖的科技人员,麻省理工学院也在这里设立分校。马斯达尔城区内外将建设大量太阳能光电设备,还有风能收集、利用设施,这样就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沙漠阳光和海上风能资源。马斯达尔公司还在推进海水淡化工厂的建设,拟在2020年之前实现商业化应用。城市将通过绿色建筑的设计,降低对电力的需求;同时大量建置雨水回收设施,以及高效率的污水回收与再利用减废与减费;这里从开始的建筑营造,到日后的民生用品仅能使用可再生的环保材质;通过回收再利用的机制,减少98%废弃物的产生。
对于光明新区来说坚持“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的路径,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在深圳“四个难以为继”的困境下,在各地屡屡以生态环境破坏换取短期利益的现实下,光明新区希望给城市发展注入长久生命力,实现永续发展探路。
实事上,光明新区已经获得了不少经验。如陆续出台了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等系列规划性文件;建成了一批示范项目,如深圳市首个地下综合管沟,深圳首条采用LED照明系统的绿色道路,三星级绿色建筑依波大厦等。现在光明新区已拥有了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四块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招牌。
不过,光明新区在绿色品牌打造上尚有不少深拓空间。以绿色建筑为例,近年来,光明新区在“绿色建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甚至成为光明新区的一张城市名片。不过,新区在这一原本有着基础优势的产业领域尚显空白。诸如建设用的材料、使用的绿色技术、包括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模式等并非光明新区“原创”。
光明新区不但要实验,更应输出产品、技术、整套的解决方案,为此应该有意识引入绿色建筑的人才、企业来从事技术的开发,开发出来技术、标准,在光明新区就可以落地应用,这是一个互相促进拉动的过程,是光明新区相对其他地方的优势所在。简而言之,光明新区应该依托自己的优势,从技术消费者向技术创造者转型。
光明新区也正试图朝着这些方向迈进。2014年末,光明新区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为期五年的合作,构建以高层顾问和权威专家为核心的外脑决策咨询体系,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
在此次会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出,希望新区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污水处理厂、厨余垃圾处理、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等五个方面集成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