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积极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张广洋/摄
中国园林网3月24日消息:洁净的空气、蔚蓝的天空、舒适的公园、成片的森林……从1997年的联合国“人居奖”,到2011年的“国家生态市”,中山凭借最自然宜人的绿色生活环境成为国内地级市的建设标杆。在“十二五”期间,中山赋予了城市绿化工程更深层次的意义。从2011年起,中山相继开展“三年绿化大提升”和“绿化中山大行动”,统筹景观林带建设、森林进城围城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等专项工程建设,全面开创了中山市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把‘树木’和‘树人’相结合,提出‘植树促进修身、树木也是树人’的理念,赋予种树这一行为更为厚重的人文内涵,在提升绿化的同时彰显生态文明意义,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同。”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说。
如今,“修身、树木、创文明”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市民认种认养蔚然成风。田心森林公园、树木园、岐江公园……这些主题公园不仅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城市文明风景线,更承载了新老中山人共建共享幸福和美家园的美好愿景。在“十三五”期间,市林业局还将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主线,以“新一轮绿化中山大行动”为载体,建设“三个适宜”更加美丽中山,助飞城市经济绿色发展。
科学造林
全面提升编织生态“绿网”
五年的坚持和努力让中山“绿上加绿”。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如今,全市的林地总面积达31308.9 公顷,占全市陆地国土面积的17.5%。全市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达到22.5%与30%,一、二类林率达到92.9%,生态公益林的一、二类林率达到100%,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以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河道为框架的生态景观林带,更是构筑了一张城市“绿网”,不但能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2012年中山按时高质完成京珠高速中山段42公里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建设,装点了中山的“绿色门户”;新种和提升的1000多公里市内道路的绿化则突出以人为本和生态效益,以绿量大、管养成本低的乔木为主,配以适当的灌、草、花,达到既能绿化道路,又能节约资源的效果。
据最新工程监测报告显示:中山“林相改造”、“中山市景观林带建设”和“中山市森林进城围城建设”工程造林保存率均达95%以上。另外,选用具有建群性、乡土性和观赏性的60多个乡土阔叶树种,年平均生长都达1米以上,长势喜人,一个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森林体系已经逐渐形成。
绿化修身
打造中山特色人文景观
既着手于种树,又着眼于树人。2011年,中山首创将“全民修身行动”与“绿化月”活动结合起来,提出“树木即树人,绿化即修身”理念,并构建了“政府引导,社会投入;政府搭台,全民参与”的绿化工作机制,为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人文建设双丰收。
每年3月12日至4月12日的“全民修身绿化月”,在中山城乡都会看到热情洋溢的人们积极参与绿化植树、爱绿护绿的活动。借此,中山以认种认养认捐创新义务植树活动形式,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为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搭建回馈社会的平台。在“十二五”期间,中山以兴中道、紫马岭公园、岐江公园、树木园、博爱路、岐江河一河两岸景观带为载体,采取认种认养认捐、主题林冠名等多种形式,让社会各界进行认种、认养,充分体现出“全民绿化齐修身,共建和美新家园”的活动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