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先拨钱,后栽树”
通辽市林业局造林治沙科科长吕忠良今年以来忙得不可开交,工作情况也与往年有很大的不同。往年的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通辽确切能拿到多少造林补贴,“先把树给种了,然后上报种了多少棵。3月份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造林补贴要报批,层层审批,层层下拨,补贴到基层已经是下半年了。”
但在“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下,今年的造林补贴早早就到账了。这种“先拨钱,后栽树”的财政补贴方式,此前从未有过。通辽市今年的“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是77万亩,按照100元/亩的补贴标准,该市今年拿到了7700万元造林补贴。这笔造林补贴比“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头七年的总额还多。
受制于气候条件,通辽南部往往要到4月5日以后、北部约到4月15日以后,才能平土栽植。但有意思的是,今年3月份之前,中央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曾多次北上通辽督促造林进度。当地人说,中央希望这7700万元投资能够尽快落到实处。
“100元/亩”的蝴蝶效应
除了拨付时间,今年的造林补贴与往年相比还有另外一点很大的不同:今年,中央尤其重视补贴能够发挥尽可能大的“乘数效应”。
根据经验和今年的实际情况,通辽市林业局也早早地对7700万元投资的拉动效应进行了测算,得出的结论是:这7700万元可以拉动政府和社会投资2.9亿元,可为4.6万名农民工提供林业经营的就业机会。除此之外,建立在造林基础上的“林下农业”,可为当地农民带来1.23亿元的增收。
姑且不计对就业的拉动作用,7700万元造林补贴的乘数效应至少将近4倍。
据了解,根据通辽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结构,当地最常见的林木是杨树。人工栽造一年生苗的杨树,每亩地的实际投入约为480元,除去中央补贴的100元/亩,地方政府和社会还需投资380元/亩。
中央补贴可支付购买种苗、机械开沟和栽植的费用。除此之外的规划设计、平整土地(120元/亩)、打井配套(120元/亩)、浇水、抚育、防火、防虫和检查验收等各种成功栽植后的后续费用,则由地方政府和社会承担。地方政府财力有限,380元/亩的“其他投资”基本上全部来自民间。
吕忠良概括说:“也就是说,中央帮你种,成材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