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23日消息:“4万亿”的9%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内蒙通辽获得中央7700万元造林补贴,可拉动近4倍投资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资金投向分布,“4万亿”中的9%将被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其比重,与保障性安居工程相当,受重视程度空前。一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成果主要体现为单纯环境的改善;至于经济效益,则认为回报周期长。
但记者在“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通辽市采访时却发现,在中央的7700万元造林补贴下,不仅地方资金被激活,就业机会大增,当地农民还能在短期内实现增收。在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只要农民种树有利可图,政府的财政支持就能产生极大的乘数效应。
通辽,史上科尔沁草原的核心部分。随着近年清宫戏的热播,这里已经成为旅游热点。
1年收获VS“10年树木”
王勇是通辽市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的村民,一家三口,共有14亩地。杨树需要10到15年才能成材。他开玩笑说:“生了儿子种杨树,到儿子长大了刚好可以卖树给他娶媳妇。”
现在,他不仅种杨树,还在杨树的缝隙间种上了葡萄、西瓜、芝麻和辣椒等经济作物。一亩地每年能够增收500多元,第一年就能超额收回种树的成本。四年下来,就是2000多元。
现在,王勇所在的村里几乎每户农家都种了10亩到20亩的葡萄。种葡萄的优点在于其产量的递增性:第一年亩产1000多斤,第二年亩产2000多斤,以此递增,盛果期出现在五六年后。市场上一斤葡萄能卖1.2元到1.8元。
记者在王勇的地里看到,在一圈高大的杨树的包围下,满地的葡萄不仅美化了那里的田园风光,更重要的是,这些葡萄不久后将给王勇一家带来种玉米所无法企及的回报。他补充说:“种番茄也不错,只要有调料厂和饮料厂的订单,一亩地一年能收2000多块钱。”
王勇的幸福生活就发生在原本水草丰美的草原,这里是蒙古族人民世代繁衍的风水宝地。但是,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剧增,过度垦殖和放牧,该地区的植被资源遭到了空前破坏。
风沙危害愈演愈烈,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环境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通辽市实有森林面积820.27万亩,森林覆被率仅为8.9%。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53.4%。
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以求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这就是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人称“绿色万里长城”。“三北”防护林规划总面积达39亿亩,涉及4400万农村人口,通辽即在其中。
如今,三北防护林工程已进入第四期,造林事业,已经进入了“中央补贴、地方管理、农民致富”的多方利益统一的轨道。